一國的經濟是好是壞,如果不跟過去比、如果不跟其他國家比,如何判斷?所以,地球村的國家才會編製國民所得、失業率和物價指數等經濟指標,作為跨時和跨國比較的基礎。這些指標日夜盤據報章媒體,時刻鞭策執政者檢討施政方針。

     俗話說,有比較才會有進步。但是比來比去,萬一今年不如往年、本國不如外國時,丟不起臉的政府就會萌生杜造數據的念頭,中國與印度的經濟指標經常遭受國際質疑,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台灣是進步的國家,政府不會指使統計單位造假。所以相關部會若要掩飾經濟頹廢的現象,必須另謀他圖,方法之一就是從經濟指標的定義著手。例如,行政院主計處就對「失業」採取「一周工作不到一個小時,才算失業」的嚴格界定,以大幅縮小「失業人口」群。如此一來,想「失業」真難,要脫離「失業一族」卻易如反掌。此一定義使失業率這項指標具備難升易降的性質,完全符合執政者的期待。因此,經濟學者戲稱:台灣的官方失業率有「向上調整僵硬性」。即便如此,我國的失業率還是逐月上升,目前已達6.13%,既是歷史新高,也是亞洲之冠。

     掩飾經濟情勢的另一個方法是避談「衰退率」,只談「衰退率的變化」。例如,台灣6月份的出口萎縮了30.4%,7月份的出口萎縮了24.4%,出口持續萎縮,但是官方卻說:「台灣的外銷持續改善,出口衰退趨勢已趨和緩」。民眾聽聞此言,以為經濟開始復甦,殊不知出口之衰退依舊,只是倒退的幅度減少而已。

     學過微積分的人都知道,衰退率是第一階微分,衰退率的變化是第二階微分;官方將第二階微分為正的結果,解釋成經濟復甦,真是「巧思」,也絕對是匪夷所思。

     人民聽多了這套官方統計和官式解讀,又看多了「U型復甦」、「V型復甦」和「魚勾型復甦」的歡樂性辭藻,難免會拿自己的處境和宣傳的內容做一對比。可惜的是,對比之餘,失望者應該是滿坑滿谷。於是,「庶民經濟」的口號一出,萬眾歡騰,以為政府終於知所改進,打算編製一套可以顯示庶民苦樂的指標,在經濟衰退之際,貼切反映民生的困頓和艱辛。

     果真如此,一個富同理心且願意與民同甘共苦的政府,首先應該檢討的是:台灣的經濟指標是否完全按照國際間的定義和程序編製,其間有無扭曲、有無變形、有無避重就輕?其次,就是不能掩飾時情,務必實話實說。須知,經濟循環的各個階段,從衰退、谷底到復甦,各有其嚴格且精準的定義,官方如果正確地使用這些名詞,庶民就不會感覺這些經濟指標太疏離,又太貴氣,總是離自己的處境如此遙遠。

     如果政府不思此圖,則其提倡庶民經濟的用意便有可議之處。因為,政府不難編製出一套全球「孤鳥」的經濟指標,從此以後,台灣的經濟表現不用跟過去比,因為過去沒有這種指標;台灣也可以不用跟其他國家比,因為外國根本不存在這種指標。如此一來,執政者既無需費力掩飾經濟衰退的事實,也不必忍受全亞洲經濟表現最差的責難。問題是,台灣也就喪失了進步的動力。

     事實上,想從各種經濟統計中,選擇幾組只會一路向上,不會時挫時揚的項目,何難之有?因此,行政院主計處的官員或許正忙碌於資料整理和指數編定,準備為新閣的「庶民經濟」奠基。至於政府心目中的理想指標,必然能呈現「月月見成長,年年創新高」的成績。果真如此,套一句流行話,這叫「自我感覺良好的經濟」。

     政府的責任是要讓每一位國民感覺經濟良好,而不是錯覺經濟已經復甦。要人民感覺良好,必須從經濟的基本面做起,絕非從創造指標著手。庶民對經濟有期望,所以「庶民經濟」千萬不要淪為政府「自我感覺良好的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