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李述德上任後的第一項挑戰即是稅改。賦改會成立以來,由於財政部傾向支持遺產贈與稅調降稅率,從而引發許多財稅學者的撻伐,指責財政部未能善盡本分守住租稅的公平正義。其後發生的證交稅減半、擴大製造業五年免稅以及汽車業貨物稅補貼紓困等一連串的減免稅案,財政部亦都充分配合行政院的政策需要,未敢有任何異議。坊間因此調侃財政部,說其已淪為「減稅部」,而在野黨立委更抨擊財政部長李述德已成為「敗家部長」。李部長雖然一再表示「以財政支援經濟建設」的理念,但外界始終無法理解他的本意,直到日前看到財政部提報行政院「提升財務效能方案」的內容後,總算才搞清楚他的想法。原來,他把「財政部長」當成「財務經理」了。
據報導,為有效籌措愛台12項建設財源,推動擴大內需搶救經濟,財政部特別擬定了一財務效能改善方案。整個推動架構包括目標、策略與工作項目等三部分,其三個目標為「減少不經濟支出」、「有效運用財源」及「增加財政收入」;四個策略為「強化財務評核,撙節經費支出」、「調整業務經營策略,有效運用財源」、「創新財務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及「積極研修法案,使財務負擔合理化」;而每一個策略下皆有數個工作項目,總計共13個,其中除一般性的修法(包括健保法、勞保條例與補助辦法等)建議外,不論是「辦理各項公共建設時應強化相關財務規劃」、「研議物業管理以提高公有財產使用效率」、「研議成立資本計畫基金,以加強推動重大建設」、或「研議發行海外公債,增加財源籌措管道」等,都是些頗為具體而務實的想法,有些甚至還帶有大膽的創意與嘗試。
李部長學企管出身,喜歡企業界那套目標管理的做法,用以凝聚同仁之間的共識與步調。其實,如果將政府的財政問題視如企業的財務問題,則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二種選擇,一為開源,另一即為節流。上述提升財務效能方案中所有工作項目,莫不皆可歸屬於此二大類,企業開源節流的目的是為創造最大的利潤,政府開源節流的結果則可維持收支的平衡。惟企業與政府的本質畢竟不同,開源節流的觀念或許可以相通,但不論在採行的方法或限制上皆有很大的差別,不宜一概適用之。例如政府投資公共建設固然須有嚴謹的財務規劃以為評估,但由於公共財的非市場特性,政府公共建設的投資決定,經濟效益與成本之評估分析遠比財務規劃更為重要,而這點亦才是目前我國政府辦理公共建設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真正癥結所在。李部長僅從財務面切入,不但看不到問題核心,更降低了改革的格局。
此外,依照我國政府體制的設計,財政部只負責財政收入,預算支出係由行政院主計處統合辦理,有關重大公共工程的評估更由經建會在把關。雖然政府財務管理的確應從收支兩面做整體性的規劃,但在現行體制下,由財政部出面單獨提出提升財務效能方案,總讓人覺得有些「撈過界」,如果其他部會不能配合,改革方案的成效勢必大打折扣。在賦改會的運作引起廣大爭議以及社會對減免稅造成稅制不公提出強烈質疑之際,財政部允宜儘速出面收拾殘局,回歸稅改本業職責,重新構思補救措施,透過結構性的租稅改造工程,為國家長期稅制打下固本培源的堅實基礎。
我們肯定財政部對提升政府財務效能的用心與努力,但若真的要發行外債來籌措建設財源,國際市場所關注的必定是我國政府的信用評等,其中政府的還錢能力亦即租稅收入的穩定增長乃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觀察李部長現在的做法,既把部長「做大」了(干預到其他部會的職掌),但同時又把部長「做小」了(過度限縮了稅改格局)。大小之間的分寸拿捏需要智慧,值得李部長三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