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專業代工廠商鴻海精密旗下部分事業群主管將帶頭減薪,部分事業群主管甚至將仿傚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只領取象徵性的「1元年薪」, 一般員工則按薪級不同,減薪5%至10%,明年元月起暫時調降基本薪資,因應「比大家想像還要壞三倍」的景氣困境。
鴻海主管25日表示,為了安度明年充滿變數的經濟局勢,公司針對各種配套方案都有討論過,包括減薪、無薪假等都是方式之一,但各事業群狀況不盡相同。
郭董景氣說發酵
高層下達指令,要求檢討薪資成本。
為因應不景氣,鴻海高層最近下達指令要求各事業群檢討薪資成本。鴻海員工爆料指出,雖然沒被前一波全球性裁員潮掃到,但公司最近下達「減薪令」,擬暫時調降基本薪資5%至10% 。以月薪5萬元的員工為例,每月薪水約減少2,500至5,000元不等。
據了解,為響應「共體時艱」,鴻海部分事業群一級主管決定效法郭台銘,只領象徵性的「1元」 薪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從2005 年開始,不領董監酬勞、也不領董事長薪水,只領取1元年薪。
減薪的傳言不斷
變相減薪,保障年薪14個月沒了。
著名的電子業社群網站23xx上也出現網友討論,指出鴻海為了節省開支,部分新進人員今年只能領12個月薪水,沒有年終獎金。相較於過去包含三節獎金保障年薪14個月,等於是變相減薪。但該傳言未獲鴻海證實。
郭台銘日前坦承,「景氣比大家想像還要壞三倍,而且最壞的時間還沒到。」但生意有高有低,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企業碰到景氣低潮時,本來就會有各種調整動作,企業裁員就像「新陳代謝」,希望大家以健康角度看待。
鴻海主管表示,鴻海每年都會定期檢討人力,將3%、5%不等的人員進行必要替換,幅度會隨景氣情況有所調整。像是鴻海台灣總部、大陸廠、匈牙利廠先前皆陸續傳出人力縮編消息,精簡幅度從5 萬人至10萬人不等;集團旗下網通廠建漢也傳出人事縮減。
受到此波景氣寒流衝擊,鴻海11月營收掉到1,348 億元,較10月跌兩成,只比去年同期微幅成長0.98% 。法人分析,按目前低迷的產業能見度來看,鴻海12月營收可能出現近五年首見的「負成長」。鴻海25日股價小跌0.3元,終場收在61.7元。
年薪1元 凝聚鴻海向心力
鴻海部分事業群主管擬領取象徵性的「1元年薪」 ,帶頭與公司共體時艱,「1元年薪」儼然成為凝聚企業向心力的強力號召。
不論國外的蘋果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愛德華?李迪,或國內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奇美董事長許文龍等人,都是「1 元年薪」俱樂部的成員。
像是2000年網路狂潮,不少美國科技新貴創業致富,為了凝聚員工向心力,只領取象徵性的1元年薪。例如蘋果執行長喬布斯從1997年起,便支領1元年薪。喬布斯解釋,這表示他將與全體員工共患難,因為公司倒了,他也什麼都沒有,所以大家要一起解決眼前的困難和挑戰。
經濟不景氣,「1元年薪」 也成為展現共體時艱的最佳證明。先前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參選人馬侃(John McCain) 競選時便喊出如果當選,將只領1 元年薪。而美國三大車廠通用、克萊斯勒、福特搖搖欲墜,為了爭取政府紓困,執行長(CEO)同樣以1元年薪表達不為一己之利的立場。
在國內,台塑王永慶、奇美許文龍等實業家,早就不領薪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從2005年起,也不再支領董監酬勞和董事長薪水,只領1元年薪。
惟過去領取「1元年薪」 的,多半是企業的創辦人或大股東,像這次鴻海多位事業群主管以專業經理人之姿,主動跳出來共襄盛舉,並不常見。
其實過去幾年隨著鴻海快速成長,不少跟著郭台銘一路打拚的鴻海老臣都已累積大筆財富,像連接器事業群總經理游象富目前持有鴻海4.15萬張,以鴻海的市價60多元計算,個人身價仍高達25.6億元。另外,像盧松青持股鴻海2.3 萬張、徐牧基也持股1.06萬張。
這些主管如果能夠藉由支領「1元薪水」 ,凝聚員工向心力,進而帶動鴻海營運成長,則從股價上漲所帶來的身價回報,比薪水將高出數百倍。
鴻海抗海嘯三部曲》轉戰→開源→節流
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轉戰、開源、節流成為鴻海對抗此波景氣惡水的三部曲,裁員、減薪為不得已的必要之惡。
鴻海身為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EMS) ,今年以來碰到許多挑戰。從年初大陸實施勞動合同法,造成沿海城市工資成本大幅上揚,鴻海展開「轉戰」策略,將生產據點由深圳、東莞等南方城市,遷徙到中國內陸、甚至越南等地。
過去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總是把「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掛在嘴邊,在金融海嘯發生初期,鴻海以「開源」因應,努力開發更多新商機,像是爭取到蘋果明星產品iPhone 3G 手機組裝訂單,帶動下半年營收突飛猛進,當其他同業營運出現疲態時,鴻海9 月、10月連續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不過,隨著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科技消費市場急凍,連鴻海也擋不住壓力,只好祭出最後的「節流」措施。像是最近傳出裁員、減薪等,都屬於成本控制的一環。
如同郭台銘所說,企業經營就像人的身體,發現不健康的時候,就要趕快想辦法解決、治療,否則問題一直拖,留到最後付出的代價成本更大。不論「轉戰」「開源」或「節流」,鴻海的動作總是快人一步,等到景氣回春,營運反彈的力道也可望高人一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