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國內各大報的財經要聞,均刊登出「花旗(Citigroup)2007年第4季認列次貸虧損180億美元(6440億元台幣),為這波風暴最大規模,並造成花旗上季(2007年第四季)慘賠98.3億美元(約3165億元台幣),每股淨損1.99美元,比市場預估高出1倍,更創下花旗公司成立196年來史上單季最大虧損。」也許各報的版面不同,論述各異,但卻都清楚的描述,次貸風暴引發的連鎖效應,對於國際金融機構的侵蝕是超過市場預期的,這也連帶影響到去年投資連動債商品的投資人,投資損失都在45﹪之上,真的是慘不忍賭。

「連動債」投資板塊從私人位移到大眾

過去國內連動債的發行,只要是由外商銀行所主導,因為連動債這種高度運用財務工程技術,所開發出來的金融商品,早期只有私人銀行領域的投資人才有機會接觸,因為這類商品通常需要高資金門檻,以及長天期的持有,而私人銀行領域的客戶普遍擁有高資產,以及長時間的財務規劃需求,自然容易接觸到這類產品;再則,有能力發行此類產品的銀行,勢必也要有一定的資產背景,才能滿足私人銀行客戶不同的需求設計,這也就是為何連動式商品,普遍是外幣計價,且連動國外投資標的原因了。

國外金融機構在私人銀行客戶中得到連動式商品的發行經驗,了解到只要透過標準化的設計,就可以集合螞蟻雄兵的力量,複製出一個又一個比擬私人銀行級的客戶,因此,連動式商品的投資板塊,開始從小眾的私人銀行族群轉到大眾的投資族群。

外商、本土銀行前後受傷

2000年前後開始熱賣的連動債,一開始投資的客戶幾乎都是跟外商銀行交易的客戶,但經過幾年的熱賣之後,投資人發現連動債並不如想像中的有利可圖,當時有不少投資人最後是慘賠出場,而造成損失的主力產品幾乎都是股價連動式商品,參與者中有不少人,因不願認賠殺出而被迫購入國外股票。

有了前一波股票的處理問題經驗後,發行單位捲土重來時就設計了現金結算的商品,在2003年國內利率反轉直下的時候,與國內的本土銀行合作,在高利率誘因及對本土銀行的信任之下,台灣的投資人又為理專及銀行,衝出了一筆可觀的手續費收入。

然而事無百順,2007年初在國際熱錢到處流竄的當下,幾乎萬物皆漲,順理成章的就有所謂的「名牌連動債」、「國際金融機構連動債」等商品的出現,因為是採現金結算的關係,下檔停損大多設定在40~50﹪的水平,投資人心想「要是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的股價重挫50﹪,那豈不是要引發金融風暴了嗎?」真的就是無巧不成書,2007年中,美國次級房貸引爆,衝擊到一堆國際金融機構、私募基金及信用保險機構,各國的央行無不繃緊神經面對此一風暴,花旗、美林股價真的就重挫50﹪,讓投資此類連動債商品的投資人出現巨幅的損失,所不同的是現金結算,到期時投資人實質的虧損就會出現。

「連動債」可以買嗎?

經過兩次的外商及本土銀行的震撼教育之後,投資人已經開始對「連動債」商品產生戒心,這種商品可以買嗎?是不是銀行又設計了什麼陷阱?其實連動債不是不能買,只是要聰明投資連動債,買連動債就像投資全球股匯市一般,首先,必須針對連結的標的做好研究功課,以市場常見連動國際主要企業或股票標的而言,要事先準備的工作就包括全球經濟基本面趨勢、利率走向、股、匯市風向球,都要掌握得宜。

其次,要認清連動債商品的發行條件,就目前發行的邏輯,通常是保本不保息,也就是說保障了您的本金,就不會保障您的收益。反之,如果保息(保障收益)就不保本(不保障本金),所以,購買之前先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再出手,相對也可以減低投資風險。

再其次,就是留意到期結算條件,通常連結股權的連動債才要特別留意此一條件,因為當投資失利時或將本金轉為股權持有。如果採取現金結算,於到期結算時,發行機構會直接以出售股權,將剩餘的價值以現金返還投資人,虧損會立即實現;如果採取股權結算,到期時投資人會持有投資標的的股權,因投資標的大都是上市大型股票,或許還有機會等到解套的一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連動債雖然在最近讓投資人慘賠,但其所能提供的優厚收益,相較來說還是相對誘人的,只是連動債商品的包裝相對比較複雜,雖然名義上有「債」這個字,但它並不像公債、公司債般單純的收益型產物,連結股權的觀念又不似可轉債般進可攻、退可守的轉換條件。所以,如果您熟悉此商品,投資就無可厚非,要是弄不清楚理不明白,還是盡量少碰為原則。如果真得想嘗試的話,上述的先期準備三原則可供參考

1. 針對連結的標的做好研究功課

2. 認清連動債商品的發行條件

3. 留意到期結算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