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血汗工廠議題發燒,有從大陸經濟政策發展思維出發作探討,也有從勞工人權的角度作觀察,比較多的是從產業競爭的觀點來看市場競合。事實上,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大陸工資上漲本是趨勢,富士康此舉只是加速其進程,吾人更應關心的是,大部分採取逐水草而居策略的台灣資訊電子產業,應如何因應後富士康加薪時代的挑戰。

觀察過去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發展的軌跡,已有一些不錯的基礎,但也因多聚焦於代工業務、製程創新,以及集中於零組件及終端產品,而形成一些結構性的議題,包括價值鏈涵蓋過窄、附加價值率不高、研發創新深度不足等。在景氣不錯、市場持續成長時無暇顧及這些潛在的隱憂,但景氣反轉,產業所受衝擊遠比競爭國家的產業更嚴重。

尤其,從研究中發現,我國資訊電子產業整體研發投資逐年攀升,研發創新的投資強度不弱,卻無法提升更高的附加價值,導致人均國民所得已多年呈現停滯的現象。

如何改變過去30年資訊電子產業的營運模式,朝更具附加價值的方向轉型,對產業未來健全發展殊為重要,對未來國民所得的提升也相當關鍵。

如何才能促成價值的創造與提升呢?以下是幾點思考:

首先是應改變過去重硬體輕軟體的思維,朝提升軟實力轉型。亦即未來產業的發展,除了著重設備的投資,應將資源更聚焦於研發及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尤其是,如何在原有強勢的零組件及終端產品製造基礎上,延伸與深化產業供應鏈,以提升產業整體附加價值。

其次應鼓勵產業跨領域的融合與創新,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例如如何透過多元豐富的文化素材,為既有產品或服務加值;強化科技元素,促成產品的差異化;運用在地特色,重新組織上中下游產業結構與生態及跨業整合,形成新的產業合作網路,都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再者,從全球市場發展觀察,系統與服務已成為市場發展主力,且為價值創造的主要來源。但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因長期以代工業務為主,與主流市場連結度不高,加上聚焦於終端產品製造,對生活脈絡及市場需求掌握不足,因此缺乏系統整合技術與能量。

如何提供適當機會,以台灣,甚至兩岸為試煉場域,提升企業系統整合能量,並外銷至全球新興國家,亦是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最後,節能減碳與綠色化已蔚為趨勢,台灣是資訊電子產品全球重要供應者,如何加大投資綠色製程設備與技術,促成全產業的綠色化,藉此除可大幅提升我產業形象外,也善盡全球公民為促進永續低碳社會應盡之責。

整體而言,台灣資訊電子產業未來發展需要新的動能,是否能夠運用環境變遷,以及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帶來的機會,進行大幅度的產業轉型和提升,絕對是黃金十年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