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化在NB產業中的競爭力,華碩(2357)循著宏碁(2353)模式,走上品牌、代工分家之路。但這條路有多不好走?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就曾經指出,當初宏碁和緯創(3231)分家的第一年可說是「痛苦到想死」。但對代工廠來說,這痛苦恐怕更長,就像當年市場目光全放在宏碁、沒人看好緯創一樣,加上現在又有鴻海大軍壓境切入NB代工領域,新和碩的挑戰更加艱鉅。

過去幾年下來,華碩也經歷不少經營品牌必要的學習過程,包括金融海嘯被庫存壓垮,面臨上市來首度虧損的窘境,而現在還將有一連串外資條列的3大、5大、10大利空等著消化。其實,只要能夠順利走過陣痛期,華碩長多格局幾乎已經是市場共識。

就連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都曾經在華碩營運谷底時稱讚「華碩體質太好了,是全台灣最好的公司」。已經有法人估計,華碩新掛牌價格上看340元,明年EPS上看25元,是宏碁的好幾倍;但和碩的投資價值卻沒有跟著水漲船高。

因此,真正問題的核心將在於和碩。有市場人士認為,2011年起和碩可與其他NB代工對手公平競爭,成為廣達(2382)、仁寶(2324)的勁敵。但拿緯創為例,緯創分家8年來歷經一連串撤換總經理、巨額虧損等問題;甚至電子5哥名單中根本沒有緯創,雖然緯創董事長林憲銘曾說,「10大集團帶領台灣科技產業成長」,但之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卻直接指出電子5哥之後的第6名就是等著被收購,又將了緯創一軍。

和碩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當年郭台銘的「預言」;市場分析師和產業界人士都指出,現在NB產業競爭這麼激烈,廣達和仁寶拚命垂直整合、力守毛利率,緯創、英業達開始多角化經營;而和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顯積極的動作,價格也沒有比較便宜。

外資分析,和碩的固定資產是前3大NB代工廠的1.5至3.5倍,但今年第1季至第3季期間,和碩所創造出來的營收卻僅約當大廠的65%至95%,固定資產用用效率遠低於競爭者,加上要等到新訂單加持,至少也是2011年之後的事;因此,在此波產業整併的風潮之下,和碩成了最有可能的犧牲者之一。

也就是說,在目前外資關注的和碩股票流動性和財務透明度之外,加強本業上的競爭力更是和碩要在產業中長期生存的最關鍵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