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來臨時,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經濟學家)習慣引用二戰英國總理溫斯頓‧邱吉爾的名言來描述;目前的國際經濟情勢,就恰好能用邱吉爾式的修辭形容,他的那句「此刻並非結束,甚至並非結束的開始。或許,這是開始的結束」,適切地總結了當下的全球經濟衰退。
我們已抵達第一階段的尾聲,顯著症狀是負成長、個股走跌,以及投資、消費的恐懼瀰漫。由於消費者與企業正在「消化」其多年來累積的債務,未來大抵還是一段長期的成長遲緩。
全球成長趨勢復甦(即經濟衰退的尾聲),最快也要等到2011年。疲弱成長環境的漫長本質,不容我們心存僥倖或過度樂觀;不管市場是否預見復甦而先行反彈,各國中央銀行官員一致認為其將緩慢復甦、逐步回歸常軌。
不過,即便這只是「開始的結束」,在噩耗連連當中,也算是讓我們喘了口氣。這麼說來,現在或許是思考全球經濟最終發展的適當時機。一旦我們真正回歸所謂的景氣「常軌」,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雖然許多細節依然在變化,下述的若干或全部現象,都極有可能在全球經濟的舞台上演。
首先,最明顯的現況,就是政府扮演比過去更加吃重的角色(承擔更高比率的GDP)。全球許多國家的政府債務水平都不斷增加,部分是因政府直接持有經濟資產(如銀行國有化);部分是因景氣疲軟需要政府執行自動穩定的機制(如失業福利);部分是因政府選擇振興成長而擴大政府支出。
歷史告訴我們,政府縮減支出通常相當遲緩。所以,「大有為政府」的局面,未來數年大概不會改變。在經濟方面,公家機關的效率不如民營企業,因此,整體的經濟效率可能因為政府「多事」而受害。
政府對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我們預期政府會更周延地監管民營企業。顯然,其中的主要領域,不外乎銀行與金融業。不過,銀行與金融業是整體經濟的一部分,該領域的監管措施也將影響其他領域的行為。倘若銀行受到更多管制,某些行業的融資可能更加困難(某些行業的借貸則較容易,視監管法規本質而定),其淨值結果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移轉。
過去20年最重要的經濟特色,就是全球貿易擴張。
貿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13%到2007年的23%。這一波貿易擴張可能停滯,甚至些微反轉。
美國及中國的財政配套,也有若干條件旨在抑制海外進口商品的採購。擴大監管的情況,各國不同,想必會提高全球商業往來的成本。遊走在不同的監管體制迷宮當中,企業必定需要更多的律師(而律師永遠是昂貴的)。
現在雖有種種政策刺激方案,經濟學專家普遍認為,未來將是一個低通膨的世界。只要各國中央銀行維持超然獨立,便擁有控制通膨的武器。維繫穩定物價成長的誘因,淺顯易懂;高通膨會提高借貸成本,進一步拖累成長,且多半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就現有的危機來說,這些沒有一項是利多。經濟上的閒置產能可能持續數年,意謂通貨膨漲對於決策者而言,絕非迫切危機。
全球經濟目前遭逢的變遷,最終將導致未來成長步伐更慢。這不會是循環、短期的狀況,未來經濟成長的平均趨勢將更低迷,此衝擊對亞洲經濟及歐美經濟皆將造成影響。
風險提升意指未來的借貸成本將比過去更高,此外,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也造就了問題的全球化。
保護主義作梗,全球化就不可能如以往那般加速蔓延,因此,景氣泰半仰賴貿易的國家,如欲維持跟最近數年同樣水準的成長幅度,將越發困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