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部9日發表就業數據:去年12月美國失業人口多了52.4萬人,失業率飆升到7.2%,是16年來新高;而2008一整年的失業人口達260萬人,也創下1945年,也就是二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很多人擔心,這次經濟危機會不會重蹈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覆轍?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延燒到北美洲、歐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工業區均出現經濟大衰退。1930到32年間,美國每年經濟負成長高逾7%。到1933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足足比1929年少了30%,到1939年才恢復1929年水準。大蕭條造成大量失業,失業率從1929年的3.2%驟增至1933年的24.9%。大規模的失業人口出現於1932年,估計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全世界大概高達5千萬人失業。這種經濟數字令人不寒而慄。

在此之前,古典經濟學理論普遍認為供給會創造需求,這就是有名的賽伊法則(Say's Law)。因為商品生產出來就有人買,就像當時福特的T型車,只能選黑色的,因為黑色漆乾得快,快才能應付市場需求。另外市場上有隻看不見的手,不但指導資源分配,還有自動調整機能。因此絕不會造成大量失業。因為工資下降,工人需求增加,工人也會減少工作,整個世界沒有不足與過剩。

不幸1929年起,執世界牛耳的紐約股票市場就暴跌30%,此後幾年更連續下跌,投資人血本無歸,沒人敢再花錢,其後果是從農產品到汽車價格都暴跌,大量庫存,大批失業人口,全世界陷入景氣寒冬。

凱因斯1936年出版《就業、利息與貨幣之一般理論》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提出不同於古典理論的論點,認為市場未能自動恢復均衡,且出現大量失業和商品滯銷,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

凱因斯主張在大蕭條下,應是賽依法則的反向:需求創造供給。消費者、投資者、政府、外國人的整體有效需求最重要,需求多少才是關鍵。當景氣低迷,廠商提供過多產品會滯銷,當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可能遠超過有效需求的消費,廠商就不願意維持原來的生產,共用的勞動減少,大量永久失業人口於焉產生。凱因斯進而主張政府應該有所作為,透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解決經濟衰退問題。二戰後,凱因斯理論更被發陽光大,歐洲重建計畫,美國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無一不是以凱因斯思想為藍本。當時整個凱因斯學派如日中天,連1960年代的美國總統尼克森都要說:「我們都是凱因斯的信徒」。

經濟學理論在1970年代後因石油危機而有新的發展,例如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為首的貨幣學派,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學派,基本上都是新古典,都是反凱因斯。但現在的經濟狀況,因為金融海嘯,搞到大量失業,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各國救市、刺激景氣的政策大量出爐,彷彿回到戰後的思維。

問題是,現在會不會重回1929年的大蕭條。答案是應該不會。原因是經濟體系的運作,現在已經更清楚。1930年代的數字已大大超乎異常。尤其各國執政團隊,無不挖空心思救市和創造商機。我國的三挺政策:政府挺企業,企業挺銀行,銀行挺員工,就是希望減少失業,穩住經濟。另外發放消費券,政府發紅包,讓大家好過年,看來也已創造熱烈風潮。

我倒是擔心,當各國利率降得如此低,救市金額又如此大,危機一過,反彈恐怕非常迅速。這又解答了另一個問題:景氣未來是L型的不振,還是U型回復?我認為都不是。會是V型反彈,讓你措手不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