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多位朋友,在這一波不景氣中受到影響。其中一位在科技業上班的朋友,因為擔心未來的工作不保,因此跟在家帶小孩的老婆討論,準備採分工的方式開間小吃店。

這位朋友的如意算盤是:一旦生意穩定之後,或許就能轉副業為正業。不過,他在收集完資料之後發現:初期光是房租押金加上各項生財工具的費用,大概就要花上百來萬的銀子。

只不過夫妻倆算了一下之後才發現,手中的資產只有每月固定要償還本金

及利息的房子,以及價格只剩原來十分之一的股票,手中不要說有開小店的資本,連一旦失業後的生活預備金都沒有。

這讓筆者想起一位朋友的老闆,在台灣及大陸開設了財務顧問公司。他除了提供客戶財會方面的諮詢服務外,也常幫客戶併購其他公司。朋友的老闆雖然沒有會計師的執照,但卻網羅了不少具有台灣或大陸會計師執照的員工為他工作。

但儘管如此,朋友的老闆有一個公開的秘密—他從不相信財務報表。通常他在判斷一家公司能不能買時,會先把營業額砍一半,再本成本及費用增加一倍。如果算出來的數字還是賺錢,他才認為可以放心地買。

朋友這位年紀輕輕老闆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在全球經歷了這一波號稱「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及不景氣之後,許多企業及投資大眾都深受其害。當然,企業經營並不是這個專欄所善長或是準備著墨之處,但是在個人投資理財上,「現金流」的概念再次受到重視,或許可以為廣大民眾在未來的投資理財規劃上,產生一些正面而積極的助益。

首先,變現能力的高低,也反應出投資理財的健康或是成功與否。過去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企業或個人大幅投資,不但把所有的資金用做投資,還透過各種金融槓桿操作手法,讓信用做極大化的擴充。

從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接連出事,世人才終於明白:就像「每餐吃八分飽比較健康」的原理一樣,投資理財上也是應該要有比較健康一點的「槓桿擴充比例」。

事實上,資產流動性及現金流量的觀念,不但是一般人在選擇投資標的企業的重點,也是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極有幫助的「財務健診」資訊,更將是未來這段苦日子中,個人或企業捱過不景氣寒冬的重要關鍵。

其次,同樣是流動資產,也有不同的變現能力。在會計報表的「資產」項目中,是以流動性高低做排列,流動性最高的排序在前,依序是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在「流動資產」部分,首先是現金,其次則是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款項、存貨及其他流動資產…等。

懂投資的好手,對這部分資產變現能力的解讀功力優異。但事實上,就算是一般民眾在面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時,也可以延用相同的概念,做好資產流動性高低的分類工作。唯有如此,才有助於個人及家庭資產的正確配置。

再者,維持短、中、長期資產的恰當配置比率,並且定期檢視自己及家人的現金流量及資產流動性。當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以及財務狀況的個人及家庭,其最適當的資產配置狀況當不會完全相同,總是要隨市場情況,隨時隨地做調整。

最後,「變現能力」≠「現金為王」。「現金為王」的概念,不應該只是狹隘地「手中抱滿現金」而已,反倒應該是提升個人的「資產變現能力」。撇開現金不易儲藏、容易被偷被搶,以及無法生息的缺點外,就算是將錢都放在銀行定存,也是有「提前解約將損失利息」,以及「資產運用效率不彰」的問題。

所以,投資理財大眾在盤點自己的「變現能力」時,恐怕不應該只是狹義的「將資產轉換成現金」的能力,還應該包括了潛在的「調集資金能力」,或是「擁有較高的賺取現金能力」。如此,就算帳面上可見資產數字不高,應該也可以計入「有錢人」之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