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坊間,對行為不檢或做虧心事的人,會批評他或罵他是「失德」的人。從這一觀念來說,一般人都可以說是有道德的人,然而談到有智慧有謀略的人,大多會聯想到「諸葛孔明」;談到仁義道德,則會聯想到「孔子」和四書五經。

因此,大家便會以為「道德」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其實道德是人生必修的課程,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平時對應的觀念和言行,並沒有絕對或固定的規範,無法以「尺」量其長度,也不能用「秤」磅其重量,當然更無法從「升斗」來測其容量。所謂道德完全是無聲、無味、無形,卻深植於人們平常的心思觀念及倫理。人類以外的一般動物,沒有道德可言,所以對失德或缺德的人,可以說他不是人,甚至罵他連動物都不如。

人與人的關係,有親屬的父母、子女、兄弟、夫妻、公婆及親戚,有朋友、同學、同事以至長官與部屬等。先從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說起,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父母關愛子女也是人的本性,但是西方人認為小孩滿 18歲就應讓他走出家門,磨練自我獨立謀生的能力,相對的,父母年老以後,大多也在養老院度過晚年。有位退休的老校長,到美國找他的子媳,住了一段時間要返台時,他的媳婦竟然開出公公在美國居住時期的膳宿費,使得這位老校長萬分怨歎,生氣地說天底下哪有這種子媳。反觀我們的社會,三代同堂,甚至四代、五代都有,如此東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若以道德觀來說,不知要如何闡釋。

另有「親兄弟明算帳」、「仁義莫交財,交財仁義絕」等警語,這是說明人與人的感情,如果涉及錢財,其利害的先後順序,大多以錢財為優先,而感情則會放諸腦後。感情的親疏是無形的,程度很難界定,但是錢財卻能以數字來表現。然而情與錢的關係極為奧妙,有時錢可以促進感情的親密,有時錢也會使人反目成仇。例如親兄弟為了分家產而動武打架,甚至採取訴訟、鬧上法庭爭取到底;也有親朋好友合資經商,在初期時彼此馬馬虎虎不計較,但遇到有盈餘要分紅,或虧損要增資時,往往會因想法或立場的不同,起了衝突而傷害感情。其他如族親或友人之間的金錢借貸,在追討還款時也會有情感上的衝突。

「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在國際上任何國家都強調和平,甚至有些國家發動戰爭,其目的也說是為了和平,由此可見「和」的重要。尤其家庭的安樂是繫於夫妻的和諧,如果夫妻不和,影響將廣及堂上的父母、公婆及兄弟姊妹與子女。因此要談道德,必須從「和」做起。然而「和」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因為會「失和」的原因太多。一般來說,想法不同,觀念自然會有差異,會因貪圖而不相讓,或因家中族親的懶惰或好賭失和等等,不勝枚舉。為了「和氣」,溝通與忍讓極其重要,所以吾人以為,要說道德必須要「除去貪圖而能謙和」,這是最起碼的道德步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