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各國股市再度呈現相當混亂的局面:冰島股市大跌,冷到幾近冰點,而其他各國股市,在幾天短暫的股市拉抬之後,卻也幾乎在一夕之間,因著美國一系列的經濟數據出爐,令市場人士感到悲觀(《華爾街日報》甚至稱該數據的統計時間為「黑色9月」),股市再度反轉下挫。

持平而論,市場瞬息萬變,未來價格面會如何波動變化,沒有任何人能夠未卜先知。值此人心波動的情勢,卻有一種現象,攸關往後的投資判斷,投資者,不能不留意。

■俱樂部現象:有志一同的集體行動

這是華爾街金融圈、外資圈稱之為「俱樂部現象」的情況。

許多華爾街基金經理人,往往會在固定在幾個宴會場所碰頭,彼此交換意見和看法。久而久之,為了避免自己看錯大趨勢、成了一襲草原中最突出的那枝草,要嘛成了英雄、不然就變狗熊,多數人可不敢拿自己的職業生涯開玩笑。

所以團體間會形成某種共識,大家就取「最大公約數」來做。例如看壞那個產業、商品,就調降評等、或者連續殺出;而石油預測價格,從年初到近期,許多分析師方向一致從大力看好、到忽而看壞的情況,落差之大幾達百元,也是令人記憶猶新的案例,這是俱樂部現象在金融圈的展現。

附帶一提,投資者也可以觀察到,「俱樂部效應」也時常出現在創意奔騰的時尚界。決定明年度的主色調是黑色或紫色、復古風格或者華麗風…,風格特異的品牌設計師之間,也都會不約而同地,呼應某種設計基調。

而在近日,你也不難發現,對於市場情勢,許多人也呈現幾乎相同的恐懼基調,紛以「資金Parking」的概念,避難式地移往特定的商品。

■謝絕俱樂部雜音干擾

這些現象,也相當程度吻合巴菲特曾經提到過的「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巴菲特談到,這種心理狀態,是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戒絕干擾的雜音。這是他遠離喧囂的華爾街,搬回偏遠的奧瑪哈老故鄉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俱樂部現象」是必須戒慎的情況,因為「眾口鑠金」,可能積非成是,甚至進到內心裡,干擾自己對於真相的認知。

長期投資者,可能透過下列3種作為,避免成為「俱樂部」的一員:

1.從混亂的局面,辨識真相

這是避開「俱樂部現象」,最重要的第一步。心煩,意亂,混亂局面,無所適從……,這種心境,每個人都會遇到。唯有認識真相,才得以放下混亂的心理狀態,避免從眾。

以這一次美國股市湧現的賣壓而言,一方面是大家對經濟的隱憂,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各國基金經理人,預期基金持有者「可能」因恐慌而要求贖回,必須預先將手中持股,出脫變現,提高基金的現金準備率。這個動作導致的股市下滑,加劇基金持有者的恐懼,紛紛要求贖回,迫使基金經理人必須賣股已準備更多資金在手邊,這是一種「自我預言」的實現。

辨識出這種系統循環的動力,將能幫助投資者掌握真相,避免過度的恐懼。

2.建立自己的良師益友群

俱樂部現象是不好的,良師益友群則是必要的。透過正確的知識吸納和辯證,投資者眼中那條「正確的道路」,將能逐漸清晰。以巴菲特為例,一生最重要的價值研究領域的認知:證券分析、「安全程度」的概念…是其恩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所傳授,這是巴菲特的「良師」。

而在「益友」方面,其事業夥伴查理˙曼格(Charlie Munger)則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幫助了巴菲特從葛拉漢「證券分析」中「非低價股不買」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建立了對「好投資標的」更寬廣的視野。

自此,巴菲特不再執著於「摸底」、「找便宜的雞蛋水餃股」,只要是價格合理、符合「安全程度」的好企業,就值得購入,這是巴菲特投資事業邁向另一層次的重要轉折。

3.閱讀經典書籍和文章

甚少人能夠獨力建立完整的投資架構和所有的方法論,就連巴菲特也無此能耐。他說他最喜歡的方式,乃是「運用別人的知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經典智慧的閱讀,企業管理知識的吸收,越是混亂的局面,就越顯需要。巴菲特股東信及親撰的文章、《哈佛商業評論》…等,都是長期投資者培養企業鑑別能力的重要養分。

■陷入「俱樂部」,無法展現任何開創性!

進一步,你可以試想:若巴菲特也依循「俱樂部現象」,投資紀錄中,9成持股有帳面虧損紀錄,此話一出,豈不被奚落一番?如何能氣定神閑地長期持股?如何明快地決斷投資高盛和GE?週遭的焦慮聲浪,必然淹沒原本堅定的信心。

俱樂部現象的成員,通常展現一種「看看你會怎麼做,然後我決定怎麼做」的氛圍,陷入這種狀況,將無法展現任何開創性。一切都變得人云亦云,帶著過往的恐懼經驗,看待如今可能完全不同的情境。股市價格波動的混亂局勢,已經不是第一次的經驗,你當可展現勇氣,跳脫俱樂部的集體氛圍,完全以企業個體的價值為依歸,展現獨立決策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