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人機介面一直是近幾年國際大廠在科技產品開發重點,史蒂芬?史匹柏在2002年執導《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電影中,有一幕鏡頭是湯姆?克魯斯透過一種投射螢幕,在無需接觸螢幕情況下透過手勢拖曳動作在螢幕上作一些視窗轉換、拉近放遠、暫停及播放等指令。
減少重量提升便利
這段畫面讓人不禁聯想未來對電腦周邊輔助產品像是滑鼠及鍵盤等依賴將會持續減少,突破既有模式並增加在視覺影像接收感官上的重視性,開創出新商機。
動作辨識(Gesture Recognition)早期是由約翰?安德寇夫勒(1967年~)博士在MIT實驗室所專研的技術,之後他將此概念轉述給史蒂芬?史匹柏並呈現於電影上。
後來他在美國麻省成立G-Speak LLC.繼續專攻動作辨識系統研究,他對此技術遠瞻性在未來消費電子產品走向「輕、薄、短、小」發展下,體積和重量逐漸成為消費者選購時主要的考量,像是3G手機及NB等為了加大顯示螢幕,滿足顯示大量資訊的需求,變會減少鍵盤、滑鼠拖曳盤及其他附件的載量,動作辨識商機隨之而起。
傳遞速度比滑鼠快
動作辨識系統優勢在:(1)能夠縮減按鍵及附件數量,進而大幅縮小體積、降低重量以提升便利性;(2)可有效透過與軟體相結合運用在多重指令傳達操作上,與傳統滑鼠只能進行單項指令操作相比具絕對優勢。
(3)可與語音辨識或眼球辨識等「零接觸」附屬辨識技術搭配運用,增強操作靈活性;(4)指令反應和傳遞速度比傳統滑鼠增加14%,故動作辨識逐漸成為未來科技訴求人性再進化的創新替代方案。
目前許多國際大廠都導入大量資源在動作辨識衍生的應用研發上,Microsoft在2008年10月7日新推出Touchless SDK軟體套件,僅需利用顏色標識和攝像頭便可追蹤顏色標識的位置和大小以啟動Multi-Touch應用,而不再需要觸控式螢幕。
新技術導入遊戲機
希爾頓飯店及福特汽車也將動作辨識的功能運用在大廳展示館內,顧客僅需依藉手腳的擺動便可瀏覽飯店訂房資訊及最新車款在顏色及配件上的選擇搭配。
此外,Sony PS3及任天堂 Wii也將此科技導進遊戲軟體創新上,進一步提供玩家手腳互動樂趣,因此動作辨識將在不久未來逐漸出現在人類生活中,此技術將被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戶外電子看板、店面櫥窗或展示館等。
隨著科技走向簡易化操作配合人性化功能訴求下,動作辨識將會掀起新興科技革命,大家可密切留意此技術背後的潛力商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