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最熱門的話題,就是美國一連串的金融「土石流」。繼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資公司破產,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後,企業規模更大,影響層面更廣的美國國際集團(AIG),也跟著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
AIG若是在美國時間周三前若無法緊急籌到750億美元的救命錢,整個集團很可能宣告垮台。此消息一出,不旦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股市重挫,連遠在太平洋這一邊的台灣投資人及南山人壽相關保戶,也開始緊張地四處詢問:是不是該將手中的保單解約?
老實說,這幾天筆者也接到不少的詢問電話,歸納整理投資人及保戶的相關問題及解答如下,希望能給惶惶不可終日的民眾,一些較為明確的答案,以免在倉促之下做出不利自己權益的決定。
一、美國AIG母公司出問題,會不會影響到台灣南山人壽子公司保戶的權益?首先以分公司與子公司的差別來看,「分公司」好比是7-Eleven或麥當勞的「直營店」,而「子公司」則是「加盟店」,總公司就算經營不善而倒閉,「子公司(加盟店)」頂多是換個招牌而已,並不會影響到相關的正常營運。
而台灣南山人壽就是美國AIG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所以,就算擁有台灣南山人壽超過九成股權的美國AIG總公司倒閉,未來也只是換個招牌營業而已,相關保戶的權益並不會受到影響。
其次,依據保險法的規定,所有保險公司都必須將保戶所繳保費中的一定比例,提撥一筆保單價值準備,最為未來理賠給保戶錢的一部分。至少保戶可以獲得一定的保障,而不致於血本無歸。
二、保單需要解約嗎?這裡分兩種類型的商品來回答,一是傳統壽險或健康險等保單,另一種則是新型態的投資型保單。首先傳統型的壽險,因為保戶的錢都是與保險公司合而為一,保戶是有理由擔心未來保障是否能持續。
不過,就像前一個問題—「美國AIG總公司出問題,台灣南山人壽會不會受到影響」的答案一樣,美國總公司破產,台灣的子公司是不會受到影響的。也就是說,台灣保戶未來是否能獲得完全的保障,關鍵並不在美國總公司,而在於台灣子公司的營運狀況。
所以,保戶似乎沒有必要因為單一的國外事件,就輕率地做出解約的行為。因為在投保的前幾年,保戶解約是必須支付一筆不小的解約金;而就算現階段保單帳戶價值大於過去所繳保費,解約之後也可能面臨再也買不到保障的風險。
其次是投資型保單保戶,根本就不用擔心保險公司是否有可能倒閉的問題,因為當初投資型保單的設計,就是將保戶投資的錢,與保險公司分開,是放在另外一個「分離帳戶」中。而分離帳戶的好處,就是「不受保險公司一般債權人的追索」。
當然,精打細算的保戶可能會問:投資型保單屬於「投資」的部分,雖然是放在分離帳戶中,但是關於「保障」的部分,卻依舊是由保險公司來負擔(類似傳統壽險的運作模式),這部分難道不會因此減少嗎?
發行投資型保單保險公司承諾給予保戶的一切保障,主要是以保戶分離帳戶裡的金額為主,再加上這部分的保險成本,也都是由保戶按年支付,真正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小。
投資型保單保戶唯一要擔心的,就是所購買的保單,是屬於強調「保本、保息的連動債式保單(它的特色是中、短天期,例如五到十五年,到期可以提供100%,甚至更高的報酬)」,同時其發行或保證機構是雷曼兄弟或美林證券等。否則,像這類具有「保本」機制的連動債保單,除非未來發行或保證機構也跟著倒閉,否則就只有短期的流動性風險,還不致於會發生到期無法保本的情況。
三、雖然發行及保證機構不是雷曼等公司,也要先行贖回嗎?老實說,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首先,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未爆彈會是哪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其次,就算是未雨愁綢繆,在現今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激增之下,也沒人可以保證贖回時,是否剛好就因為爭相殺低而賣到最低點?
四、金融土石流持續發作,真會影響到台灣投資人嗎?自從美國次貸風暴以來,每隔一陣子,媒體總因為某一家大型國際金融機構面臨財務問題,而將國內金融機構的「曝險部位」重新計算一次。
但是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很少人能真正了解「曝險部位」這個金融辭彙的定義,而常常誇大的自己的擔心。熟悉財會的人都知道,「曝險部位」≠「已實現損失」。以「曝險部位10億元」為例,只代表國內金融機構投資有10億元的金額,是與這些問題機構有關,還沒有到完全虧損的結果。
筆者認為,投資人此時固然要有危機意識,而且各個股票及債券市場也一定會因為短期市場上的流動性風險而驚惶失措。但是,除非投資人是以融資方式(借錢)投資,否則沒有必要跟著大家去一窩蜂地殺低。
就算接連這麼多大型金融機構發生問題之後,也引發國際資金轉往較為安全的地方移動,並且造成少數幾個市場或國家(例如日本)的市場上漲,但這終究只是一時的權宜,未來市場終究會回歸基本面的路上走。
流動性風險:是指由於缺乏獲取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而招致損失的風險。以一般人熟知的「軋三點半」為例,如果持有現金不足以支應債權人的請求,不論是公司或投資市場,都會面臨倒閉或損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