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到底會不會陷入二次衰退」?相信這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大問號。
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教授盧比尼和歐亞集團總裁布瑞默,上周二聯名投書金融時報,擔心全球經濟今年恐嚴重趨緩。前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也在日前丟出「世界經濟正處於第三次大蕭條初級階段」的看法。
更早之前,世界知名的投機大師索羅斯曾說:「全球才剛要進入金融危機第二幕。」號稱「末日大師」的麥嘉華,更預言中國經濟將在9到12個月內崩潰。
悲觀論層出不窮的同時,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環球透視機構等,卻向上修正短期經濟預測數字。
以我國官方最依賴的環球透視為例,他們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已由去年5月的1.7%,大幅上修至今年6月的3.8%。國內財經官員也在南韓、新加坡等鄰近國家,今年經濟成長屢創佳績的激勵下,喊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坐六、望七、看八」的樂觀期待。
這兩種極端的經濟觀點怎麼會同時存在?
對預測機構來說,大多因為受限於經濟模型的設定,充其量只能概略預測今年、最多是明年的經濟表現,而且是奠基在現有公布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進出口金額、投資、消費消費等指標數據。
這些指標相較於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目前走勢確實相對活絡,某種程度也代表著,全球經濟正處於復甦階段,逐漸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
但不要忘了,世界景氣之所以能夠快速擺脫衰退陰霾,迅速自谷底回升,是因為全球政府與央行記取1930年代大蕭條的過往教訓,聯手祭出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與刺激經濟方案,才有去年全球股市相繼飆漲的榮景。
不過,下猛藥的後遺症可不小。
隨著景氣復甦,各國政府債務瘋狂飆升,美國債務餘額已占GDP的九成左右、德國也有77%的水準,南歐債信危機的導火線希臘更高達115%,更別提經濟十幾年一蹶不振的日本,已經逼近200%。這些高得令人咋舌的政府債務金額,就是導致近來二次衰退之議紛起的根本原因。
短期看來,全球景氣的確朝向復甦方向前進,但是奠基在各國政府債台高築的飲酖止渴下,若不在下一次景氣循環谷底到來前,亟思解決之道,更大規模的衰退、甚至於蕭條,遲早有一天會出現,屆時各國政府卻都已經耗盡籌碼,只好束手無策、坐困愁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