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國家對外經濟活動都是金融先行、產業在後。兩岸由於地理接近,加上長期對抗導致的「戒急用忍」鎖國政策,致使產業投資領先金融登陸二十多年。

最近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楊琨表示,兩岸金融交流是打破兩岸全面交流的最後一道障礙。由於金融MOU與ECFA的延宕,致使兩岸均出現全球絕無僅有的怪現象。在台灣市場中,全球各大型金融機構都來設分行,惟獨缺少中國大陸的銀行。同樣,在中國大陸市場所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均出現卻獨缺台灣的銀行。

一般金融界人士紛紛嘆息赴陸發展的金融商機已錯過黃金時段,有點為時已晚的無奈。是的,的確已為時太晚,誰之過?當然是中華民國政府。然而,逝者已矣,來者可追。今後當務之急,便是全民緊盯政府當局(包括立法院),並以輿論力量迫使政府傾訴民意加速推動兩岸金融交流的進程。否則,必然會從當初原本可以在一線城市叱咤風雪的優勢委屈到目前在二線城市發展的命運,降為在三線城市發展的下場。

由於兩岸的金融交流對台灣而言存在太多商機,政府必須以最卑微的贖罪心態為金融業者爭取最大的發展機會。金管會更應將監督管理的思惟更改為以服務導向的監理心態。由於台灣金融業者相較大陸同行的確存在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這份優勢卻會隨著時間而流失,身為金融主管單位不能不警惕。

在銀行這多競爭的台灣金融市場,我們的金融業面臨二大危機。對於相對大型的金控而言,其經營效率固然遠遠超過對岸,但由於雙方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以及市場規模的懸殊比例,使得我國優質金控的獲利狀況及資產規模均遠遠落後對岸。要想挽回這種劣勢,惟有加速登陸發展,取得大陸廣大消費市場及立足點相同的經營條件。

例如,人民幣存放款業務的承作以及分行、子行設立的條件,甚至策略聯盟的參股比例等,都有待政府積極與對岸協商,爭取大型金控的未來發展空間。至於中小型的弱質銀行該如何處理,也是主管單位必須未雨綢繆的。可行之道為開放登陸與加速整併二途。

若開放弱質的中小型銀行到大陸三線城市發展也許可為其開拓一條生路,總比賴在台灣從事割喉式的競爭,最後經營不下去又要政府來收拾來的好。若無意願也無能力跨海經營的弱質銀行,政府必須加速推動整合,讓它們退出市場,以免日後拖累政府的財政。

至於證券業以及保險業,更應掌握時機鼓勵業者加速登陸。相信以台灣證?業與保險業相對大陸的規模還不致有太大劣勢之際,讓業者登陸去搶食這一塊廣大市場,必然會有大斬獲。

兩岸全面交流的臨門一腳就看金融MOU生效後的金融互動交流如何發展。在兩岸金融產學官積極進行交流之際,雙方政策的推展落實才是大家期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