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市場焦點在於企業第二季的財報表現與下半年展望,美國6月ISM製造業指數雖較前月上揚,但是新接訂單指數仍下滑,就業市場更是持續惡化,實質需求回溫的跡象依然薄弱,剛剛出爐的企業財報也是個別差異頗大,缺乏真正振奮人心的本業獲利數據。
所幸,市場資金依然充沛,隨著英特爾亮麗的財報,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創下波段的新高,全球資本市場大幅度回檔的疑慮也暫時化解,占台股權值與成交比重均高的電子類股受其連動,股價也出現令人驚艷的漲勢。
中國公布第二季GDP成長率高達7.9%,工業生產成長率攀升至9.1%,引領著中國滬深股市續創新高,也帶動兩岸政策受惠的族群表現強勢,台股呈現看回不回震盪趨堅,外資買超動作也明顯轉趨積極,市場對突破前波高點的期待也大幅增溫。
然而,中國外需依舊疲弱,進出口總額已連續八個月陷入衰退,尤其六月貿易盈餘已由前期的134億美元滑落至82.5億美元,歐美復甦腳步緩慢,下半年中國的經濟能否僅依賴內需強勁,就達成經濟成長率保八的使命,仍是市場持續關切的焦點。
因此,兩岸政策的執行進度也攸關台股的後勢表現,只是,台灣的經濟似乎越來越依賴兩岸經貿開放與合作所可能創造的奇蹟,陸資來台、MOU的簽定與ECFA的協商,不但成了台股上漲的利多題材,似乎也成了挽救台灣經濟的唯一續命丹。但是出口年率依舊呈現三成的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逼近6%的窘境也尚未消除,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出口帶動成長的宿疾,會因為依賴對象從歐美轉為中國就不藥而癒嗎?
中國經濟成長力道強勁,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佔全體的42%,理應較僅佔16.8%的南韓受惠更多,但為何南韓工業生產衰退的幅度,卻是最小且最早落底,國際機構IMF與Global Insight在亞洲出口導向國家中,最看好南韓的經濟表現,外資今年以來淨買超韓股已達91.2億美元,同期間淨買超台股卻只有46.4億美元,顯然,在外資的選市標準中,經濟數據的實質轉佳遠勝於兩岸開放的題材概念。
我們的競爭對手南韓確實是一個借鏡,除了靈活的貨幣政策外,產業結構的多元化與產品的品牌策略更是關鍵,光靠降低成本的紅海策略,即使有ECFA的自由貿易入場券,恐怕離建立競爭優勢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而台股有夢最美的時光,若沒有實質獲利數據的支撐,又能夠持續多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