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祕密」、「吸引力法則」等暢銷書熱賣,愈來愈多人遇到挑戰或瓶頸時,願意「正向思考」去吸引自己想要的事物,讓「危機」變「轉機」,努力使心中的遠景「心想事成」;有些人甚至把這觀念運用在人際關係上,鼓勵人放下偏見,增加人際互動的正向期待。
放下偏見 引導正面期待出現
台灣警專副教授張錦麗指出,從人際關係來看,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他人所看到的只是某個部分,舉例來說,如果老師覺得這名學生沒救了,可能學生愈來愈沉淪,到最後真的變成無可救藥。當自己對他人有負面情緒時,對方一樣對你有負面感受;一旦改變相處模式,對方對你的情緒、觀點或肢體語言,大多會跟著改變。
她自己就曾做過一些小實驗。過去,在她任教的學校裡有位值星官,在校門口站崗時,常板著臉不理人,與同事相處也從未露出笑容,給人難以親近的感覺。有次,一位同事和張錦麗打賭,說她如果能讓這位值星官主動開口寒暄且對她笑,就請她吃牛肉麵。
之後,每當這位值星官站崗時,張錦麗都會主動過去和他打招呼,微笑地和他攀談。一開始這位值星官非常不習慣,一張臉還是冷冷的,她不放棄,持續以同樣態度相待。4、5次以後,值星官竟然遠遠看到張錦麗,就對著她微笑打招呼。張錦麗心想,吃牛肉麵的時候到了,便拉著打賭的同事往校門口出發,同事看見值星官友善的態度,訝異不已!
「改變偏見,就會出現期待。」張錦麗常鼓勵學生,對於平時討厭的人,嘗試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學生後來都發現情況真的改變了!「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個人怎麼會喜歡你?」想要有好人緣,要先放下負面的偏見、情緒與認知。
換個角度或做法 衝突不見了!
對人放下偏見並不容易,張錦麗提醒,我們平時多半先看到別人的問題,而沒有先檢視自己,因此,和對方想法或志趣不投緣時,要先提醒自己,「不是他不好,而是我對他可能有不同角度的偏見。」比方說有太太嫌先生慢郎中,實際上是自己個性太急躁。
她認為,「時時反思」很重要,若不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對他人的看法,在人際關係上就難有突破。
再以親子關係為例,如果期待孩子聽父母的話,父母也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她曾問一個叛逆孩子「為什麼不回家」,孩子回答:「爸媽永遠在命令他做這、做那,回家幹嘛!」
有位媽媽有一次為了怕弄髒車子,且希望全家人一起在家好好用餐,買完漢堡薯條後,不准孩子在車上吃,搞得親子關係對立。張錦麗說,當時正值用餐時間,要學齡前的孩子在香味四溢的車廂內忍住飢餓,的確有點殘忍;如果當下朋友能聽聽孩子為何立即要吃這份食物,相信氣氛就不會那麼僵;再來,可好好地和孩子溝通,告訴他若肚子餓,先吃幾根薯條,等下回家後再和媽媽舒舒服服地一起吃,相信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會這麼激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