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開創了華人文學新時代,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在歷經89年後的今日,華人文壇承襲新文化運動的精神,今日已演變多樣風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一再替文壇寫下新頁。時值5月「當代人物」版此次選擇五四具代表性人物:胡適、魯迅、徐志摩、林語堂、梁實秋,與讀者一起回顧五四的精神。
魯迅是具有原創性的現代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思考特點是:從現實問題出發,對問題的挖掘,能夠探測到歷史和人性的深處與隱蔽處。因此,他的思想與文學就既有極強的現實性,又具有超越性和超前性,並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魯迅的作品篇幅短,信息多,描寫文字少,如國畫中的白描,作品暴露社會的黑暗,但是總是在絕望裡面有希望。
在中國現代,魯迅是新文學的開山者。他不僅以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為中國的白話文學奠基,而且用他的雜文對宗法社會和家族制度進行了鞭辟入裡的批判,以及對傳統文化衰頹毀敗現象後面隱藏的國民精神的日漸墮落進行了深入腠理的剖析。正是以這種批判與剖析為標誌,結束了中國封建文化佔統治地位的舊時代。
但魯迅又是一位世界性作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國譯成了四五十種不同的文字。早在1909年,日本的「日本和日本人」雜誌就介紹了魯迅和他弟弟周作人共同從事的翻譯活動,距今將近整整一個世紀。可見他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人類。
生活儉樸 愛吃農民食物
長期以來,不少人對魯迅有一些誤解,認為他橫眉怒目,尖酸刻薄,特別喜歡罵人,總之是一個冷酷的人;加上魯迅在中國一度被「神化」──實際上是被政治化,即斷章取義地利用他的某些言論為現行政策服務,這就更使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對魯迅產生了隔閡。
於是,真實的富於立體感的魯迅就出現了變形。那麼,實際生活中的魯迅是什麼樣子呢?根據魯迅本人的作品和同時代人的回憶,試作簡單描繪。
有人把魯迅說成是酒鬼。葉靈鳳創作了一幅漫畫,畫面上的魯迅躲在大酒缸後面,露出陰陽臉,醉眼朦朧看人生。魯迅辯解說:「其實我並不很喝酒,飲酒之害,我是深知道的。現在也還是不喝的時候多,只要沒有人勸喝。」不過魯迅偶爾也有喝醉的時候,比如1925年端午節,他跟房東小姐俞芬、俞芳姊妹和學生許廣平同飲,一人喝了六杯白酒和五碗葡萄酒,不能自制,按了許廣平的頭,打了俞芬一拳,嚇得三位小姐慌忙逃竄,跑到魯迅西三條寓所附近的白塔寺逛廟會去了。
又有人諷刺魯迅滿口黃牙──因為抽菸太多。這倒比較接近事實。魯迅吸菸的方式是「連珠炮式」,即一支接一支,幾乎不用火柴,而且吸的大多是劣質菸。他習慣夜間工作。凌晨一看,取暖用的炭盆裡插滿了菸頭,像是一個大馬蜂窩。這當然嚴重損害了魯迅的健康。他在給戀人許廣平的信中說:「今天我發現我的手指有點抖,這是吸菸太多了之故,近來我吸到每天三十支了......我於這一點不知何以自製力竟這麼薄弱,總是戒不掉。」
魯迅的生活十分簡樸,相當平民化。他愛吃農民的食物,如蛋炒飯(用柴火炒)、蟹殼黃(一種表皮烤得焦黃的燒餅)。愛吃辣椒──因為十八歲到南京求學時,冬天用吃辣椒的方式取暖,後來養成了習慣。他很少吃魚,因為吃魚要挑刺,耽誤時間。改善伙食時,就吃一點火腿。
醉臥涼台 令人哭笑不得
魯迅的臥室陳設簡單。在北京西三條胡同魯迅故居,有一間大約不到兩坪的小房,就是他的臥室兼工作室,又兼作他跟好朋友晤談的地方。睡的是一張窄窄的木板床。郁達夫認為他睡硬板蓋薄被是為了抑制性欲。可魯迅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為生活所累。」也就是「玩物喪志」的意思。
他的穿著極不講究。小時候偶爾穿新衣裳,家長總要千叮嚀萬囑咐,要他不要弄髒。這樣一來,穿衣變成了一種負擔,不像穿舊衣服那樣隨意,吃完飯,袖子就可以當餐巾用。年老多病時,穿厚棉袍不堪負重,妻子就給他做了一件又輕又保暖的絲綿長袍。魯迅捨不得穿,死後成了他的壽衣。魯迅喜歡散步。走路的姿態一往無前,很少左顧右盼,更不回頭觀望。這種姿態非常性格化。晚年在上海,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偶爾乘計程車兜風,這是少有的奢侈。
作為一個普通人,魯迅當然有他的喜怒哀樂。他認為做人的趣味在和許多朋友有趣談天,熱烈討論。小時候曾幻想當皇帝。後來到北京,看到宮殿建築刻板的格局,覺得單調無聊。想像皇帝金口一開,群臣叩首,只聽見不絕於耳的Yes Yes,更覺得沒有趣味。心情不好的表現是沉默,茶菸不沾,像生了大病。有一次,魯迅失蹤,妻子兒子到處找,急得滿頭大汗。後來五六歲的兒子找到了他,原來他心情不好時喝了酒,醉臥涼台。兒子馬上悄悄躺在他身邊。妻子見到丈夫和孩子雙臥涼台,哭笑不得。
屈從封建孝道 被迫完婚
在動物和昆蟲中,魯迅討厭白蟻、蟑螂、蒼蠅、蚊子和貓。白蟻啃木頭,一路吃過去,而遺留下來的卻只是一條排泄的糞(按:其實是蟻土)。魯迅由此聯想到只顧自己便利和舒服的人。他們用各種學說和道理粉飾自己自私自利的言行,對社會只有損害而毫無貢獻。蟑螂弄髒魯迅最心愛的書。他認為讀書人的書好比強盜的武器和美人的化妝品,是特別珍貴的。蒼蠅在好的、美的、乾淨的東西上一律拉上一點蠅屎。蚊子更討厭,吸人血之前要哼哼地發一通議論,表白人血應該給他充饑的理由。魯迅最仇視的是貓。每年春夜貓都要嚎叫,這是在談戀愛。魯迅認為談戀愛是雙方的事情,不必大事張揚。當時有些闊人家辦喜事大發請帖,盛宴親朋,魯迅覺得這跟貓鬧春頗為相似。
魯迅當然也有他的七情六欲。他也有愛的神聖權利。但是他的婚姻生活很不順利。1906年6月,他正準備在東京從事文學活動的時候,母親卻以生病為理由,騙他回國,跟一位叫朱安的女士結婚。原因是他們聽到一種謠言,說魯迅已經跟日本女人結婚,還領著孩子在東京散步。這位朱安女士身材矮小,發育不全,沒有文化,跟魯迅沒有共同語言。魯迅被迫完婚,是屈從於封建孝道。他多次對友人說:「這是我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魯迅婚後僅僅跟朱安維持著一種形式上的夫妻關係,實際上卻過著古寺僧人般的獨身生活。
從「不配愛」到「可以愛」
1926年10月,一位廣東籍的女性闖進了魯迅的愛情生活,她叫許廣平,是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任教時的學生。在反對封建奴化教育的「女師大風潮」中,他們站在同一戰線,逐漸由師生之情發展而為戀人之情。魯迅開始感到自己「不配」愛,因為他跟許廣平年齡相差18歲,又有一位形式上的妻子,因而覺得慚愧,唯恐辱沒了對方。但許廣平非常勇敢,主動而執著。他們之間的愛情在當時遭到一些人的非議,或者是出於嫉妒心的攻擊。魯迅感到這些人「貌作新思想者,骨子裡卻是暴君、酷吏、偵探、小人」。
他毅然向守舊勢力和流言蜚語發出了挑戰:「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麼樣的人,我可以愛!」從覺得「不配愛」到感到「我可以愛」,這就是魯迅在愛情生活中的心路歷程。
1927年10月,魯迅跟許廣平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1929年9月27日,48歲的魯迅喜得貴子。許廣平當時是難產,嬰兒的胎心只有16跳,而且越來越弱。醫生徵詢魯迅的意見,問一旦發生意外,是留大人,還是留小孩。魯迅不假思索地說:「留大人!」結果醫生用產鉗從母腹裡夾出了胎兒,母子平安。
魯迅晚年得子,當然格外鍾愛。有人因此嘲笑他。魯迅寫詩作答:「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答客誚》)。大意是:沒有感情未必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憐愛孩子怎麼就不是男子漢大丈夫呢?你知道嗎,那在深山老林興風狂嘯的老虎,還時時回首關注著它身後的小老虎呢!可見,魯迅在家庭生活中,不僅是一個好丈夫,而且是一個好父親。(1931年4月魯迅與馮鋒全家合影,懷抱周海嬰的魯迅,露出難得笑容。本報資料照片)
不過,魯迅的魅力雖然跟他的人情味有關,但主要還是來自他的智慧和人格。
魯迅智慧的結晶是他300多萬漢字的創作和250萬字左右的譯文。如果再加上他輯錄校勘的49種古籍,他的文化遺產總共有1000萬漢字左右。在56年前的短暫生涯裡創造了如此巨大的精神財富,這不能不視為奇跡。但是,魯迅從來不認為他有什麼天才。他的舊體詩《別諸弟》中有一句:「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他還說,我哪裡是什麼天才,我無非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罷了。他的休息方式叫腦、口、手輪流休息;寫作時動腦、動手,口休息;談話時用口、用腦,手休息。就在晚年病重的時候,他還對友人說:「與其不工作多活幾年,倒不如趕快工作少活幾年的好珥珥」直到臨終前一天他仍在執筆:好像春蠶在悄然無聲地吐絲作繭,直至耗盡最後一絲精力;又好像耕牛緊曳著犁杖,在沃土上進行永不疲憊的耕耘。
創造阿Q 還創造雜文文體
在魯迅的文化遺產中,其小說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造詣是舉世公認的。魯迅在作品中不僅關注中國人的現實生存境遇及其出路,而且進一步挖掘由生存困境而導致的種種複雜的精神現象。在廣泛而深入地剖析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基礎上,他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精神典型。如今,魯迅筆下的阿Q跟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賽凡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莫夫一起,進入了世界文學名著中典型人物的畫廊。
除了創造出阿Q這樣一個傑出的典型之外,魯迅對世界文學的另一貢獻是創造出了雜文這樣一種新型的文體。
魯迅的雜文是一種文藝性的論文或短評。它一方面吸收了外來的隨筆(essay)和小品(feuilleton)的特點,又跟中國古代散文(特別是魏晉文章)的民族血脈相連。這種雜文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強烈的論戰性,但在議論時仍採用了文學的表現方式,通過描寫、敘述、比喻、象徵等手法將議論直覺化、藝術化、意象化。
雜文在魯迅創作中佔有極大的比重。由於魯迅把他那罕見的深刻思想,驚人的藝術天才,淵博的書本知識,豐富的人生體驗,都凝聚在他的900多篇雜文當中,因而使他的雜文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輝煌篇章,中國現代散文難以逾越的高峰,同時也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人格魅力吸引讀者
比魯迅的具體創作經驗更吸引中國讀者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早在年輕時代,魯迅就決心「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一生中走過的由科學救國、醫學救國到文學救國的道路,履行了他要將鮮血和生命全部奉獻給祖國、奉獻給民族的誓言。魯迅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他的愛是神聖的愛,他的憎是神聖的憎。
在有些文學家的心目中,作品是名利雙收的支票,而在魯迅看來,創作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而不是獵取名利的手段。比如,1935年4月,日本漢學家增田涉寫信告訴魯迅,說《中國小說史略》的日文版已由賽棱社出版,他翻譯的《魯迅選集》也被列為《岩波文庫》之一由岩波書店發行。
增田涉建議把《中國小說史略》作為他跟魯迅的合譯共同署名,同時待《魯迅選集》日文版出版之後再贈送魯迅一些禮物,因為在翻譯過程中魯迅曾給他以切實的指導。同年4月3日魯迅給增田涉回信,誠懇而幽默地表示:「《小說史略》有出版的機會,總算令人滿意。對你的盡力,極為感謝。『合譯』沒有意思,還是單用你的名字好。珥珥再:如得到《選集》版稅,請勿給我送任何東西,否則,東西一多,搬家不大方便。」透過這封信的字裡行間,增田涉看到了一顆比黃金更貴重的博大的愛心。
豐富的人性味,卓越的文學成就,深刻的人生智慧,對民族、對人類的滾燙的愛心,這些都成為了魯迅吸引和感召讀者的魅力。這種魅力是持久的,永恆的。
記得魯迅說過這種意思的話:人的軀體和精神是相反的。前者距離越遠變得越小,而後者距離越遠就會越顯高大。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都會清晰地看到魯迅的精神背影。它在昭示我們: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
魯迅18819月25日生,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1902年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
.1905-1907年,發表「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
小說集:吶喊、彷徨;
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
.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
.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
.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
.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
.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
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