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職的政府就是要幫企業塑造很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 台灣如何不「斷鏈」? | |
| |
我形容過去這六年是憂鬱的年代,是從三個角度來看,一個是二○○○年之後台灣經濟的發展,跟之前的有斷層現象,不論是經濟的成長率、失業率、貧富差距。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台灣的經濟成長表現跟全球,或亞洲的四小龍、或是東協的四個國家包括泰國、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台灣都是排行榜後面。第三個角度是我們生活面的感受,譬如很多人付不起健保、營養午餐,很多人因為生活的關係去自殺等等。所以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看,我們覺得最近六年來台灣的經濟已經讓大家都不快樂,所以是一個憂鬱的年代。 AC尼爾森的消費信心排行榜中,印度是世界第一,指數到一三七點,第二是挪威,接著丹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紐西蘭、愛爾蘭、澳洲、越南排第八,香港排十三、接著十四是新加坡,中國大陸排廿三名是一○五點,台灣是八十點,排名倒數第六。此外,最近看到香港總商會調查,五八.七%的香港企業對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感到滿意;而調查會不會給員工加薪方面,有三一.三%的肯定會,另外六一.七%說要看員工表現,認為會減薪的則是○,這就表現出香港對未來充滿期待,另外,企業對香港特區政府的滿意度則是七一.九%。 相信如果現在調查台灣企業對政府滿意度的調查,很可能低於二○%,因為我們各方面的表現確實不盡理想。把今年亞洲股市的漲幅排序,第一是越南股市,接著就是大陸股市,上海證交所指數至今漲了九四%,印尼漲五二%,印度漲四三%,此外香港和新加坡股市各漲了廿七%和廿四%,相對台灣只漲了十四%,只贏了日本和南韓,不過這兩個市場去年漲幅都相當大,可以說台灣股市的表現是敬陪末座。 而這次北高市長選舉結果出乎外資意料之外,選前台股從七月的六二三二點漲到七七一六點,大家會如此加碼,就是因為認為弊案纏身的民進黨如果大敗的話,兩岸政策可能會有大幅度的開放,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這情況有點接近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外資也是在選前大舉加碼,股價指數最高漲到七一三五,因此選後的三月廿二日開盤台股就跌了四五五點,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當然這次不能跟○四年那次相比,不過也大致反映到股市的表現。這就代表外資對未來台灣兩岸關係的開展有很高的期待。選前阿扁總統開支票說希望台股上萬點,這如果只是順手拈來講,要上萬點機率不高,要上萬點最大的關鍵是兩岸關係一定要鬆綁。 我一直強調兩岸三地應該要放在同一平台來觀察,也就是今天的產業不單單只是看台灣,要同時兼顧到在中國的產業競爭力。比如說四十%一刀切的限制結果,讓很多類似像食品業這種,在台灣市場很小,應該鼓勵到大陸去才能逐漸壯大。這十年兩岸的產業競賽中,台灣開始慢慢萎縮,比如大陸的玖龍紙業自九六年才開始建廠,現在年產能有三三○萬噸,台灣的永豐餘和正隆大約是四五萬噸和四十萬噸,十年前規模比大陸的大很多,現在卻只剩下它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他很多產業像鋼鐵、水泥等也都是如此。 政府是為人民存在的,一個稱職的政府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幫企業塑造一個很好的投資和經營的環境。前不久日本一個大臣提出為什麼音響王國日本沒有辦法創造出像iPOD這樣熱門的商品?結論是網際網路發展之後,很多商業模式、以及顧客的消費習慣改變,可是政府的制度讓企業沒辦法掌握這樣的機會。今天如果政府能用企業的眼光來思考它的未來經營和競爭力的提升,這才是稱職的政府。 我的新書叫《斷鏈》,指的就是台灣在全球的產業價值鏈被排擠出去,有很多的傳統製造業還有筆記型電腦,都被全球的產業價值鏈擠出去,到中國大陸或是其他地方;第二是在全球產業價值鏈裡面,我們的地位被壓縮,舉例來說過去台灣有很好的設計能力,但是中國大陸不斷追趕,所以我們也被壓縮。第三是經濟的發展是由很多產業價值鏈組織而成,如果我們失去了競爭力,我們當然也被既有的產業價值鏈排除,但是我們必須要進入到新的產業價值鏈去,但是最近幾年以來台灣一直沒有辦法進入。比如說台灣一直在發展生物科技,但是我們一直沒有辦法從中創造出新的台灣支柱產業;還有過去我們一直希望台灣能變成區域性的集資中心,但是也一直沒辦法,只能夠作為國內產業的集資中心,甚至國內產業都要跑到香港或新加坡去掛牌。 斷鏈的現象主要有四個因素堆積而成,第一是台灣的競爭力,過去我們出口產品到日本、美國甚至中國大陸。但是如今我們在這些主力市場裡的市佔率不斷往下掉,表示我們台灣的競爭力已經往下滑。第二是新興的經濟體不斷冒出來,其中很多都是過去或現在執行共產主義的,包括中國大陸和柬埔寨等等。根據聯合國勞工組織的統計,一九八○年之前全世界加入經濟活動的勞動力約是九.六億人,二○○○年已經增加到十四.六億人,之後又增加到廿九.三億人,一下子增加了一倍,主要都是從這些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進來的,這些經濟體發展的部分剛好就是我們亞洲四小龍這一塊。 第三是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下,台灣被邊緣化,因為沒有辦法加入到區域經濟裡面;第四是兩岸的經貿政策是在畫地自限,讓台灣不能融入到全球經貿體系,所以只能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沒有辦法取得中國大陸的市場機會。剛剛提到的台灣能夠到中國大陸去的產業,規模都變大了,像是中國大陸第一大出口的企業是鴻富錦,也就是鴻海的子公司;然而不能去的包括台積電和聯電,因此市佔率就開始往下掉。 台灣遇到的問題跟亞洲很多國家很相近,譬如韓國曾經請美國的藍德智庫幫他們研究,藍德建議了三點,第一是一定要加強研究發展,因為中國大陸的研發支出已經是全世界第二位;第二是教育體系要做變革,要培養出能夠創新有創意的人才出來;第三是要對外開放,也就是不能夠再閉關自守。以上這三點可以給台灣很大的借鏡,台灣也應該從這三個方向去走,尤其是在對外開放方面,如果今天中國大陸的崛起是機會也是威脅的話,我們如果沒有去拿這機會,那是我們自己白白浪費掉。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