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號子裡問100個人,操作股票應採「逢低布局」還是「追漲殺跌」才能賺錢,大概有99個人都會說:那當然是「逢低布局」囉,追漲殺跌不賠才怪。
但十分有趣的,大多數人都熱中追買當時熱門標的,很少人能有耐心地長時間布局與等待,因為那是一條寂寞的路。
去年12月初我參加一個證券圈內朋友的聚會,大家都在談論太陽能族群有多飆,雲端運算概念股的夢有多大,智能電網商機有多驚人;聚會中,他們請我發表一下看法,我說太陽能漲多了要休息,雲端概念股中有一些混水摸魚的要小心,可開始分批布局整理已久的鋼鐵、塑化、營建、資產、航運等傳產股,電子股中則以雙D族群(LCD、DRAM)較具低基期與轉機性。
當時,有一位朋友說:可是我買的營建股、鋼鐵股都套牢耶。於是其他人立刻七嘴八舌的說,「你看政府一直在打壓房地產,就知道營建、資產、鋼鐵不會漲了。」「哥本哈根會議即將召開,買太陽能準沒錯。」當場沒什麼人理會我,於是我更確定類股即將輪動了。
在12月的本專欄中也如此建議,果然自12月中開始,鋼鐵、塑化、營建、資產、航運、面板族群陸續發動;有些漲幅甚至超過五成。
上周二,其中一位參加當時聚會的朋友來找我,他是代客操作的基金經理人,我正想得意地炫燿我的成功布局時,他卻眉飛色舞地談到他手中的鋼鐵、塑化、資產股漲了不少。我狐疑地問他:當時你不是滿手電子股嗎?什麼時候換的?
他說:「我一向奉行『追漲殺跌』策略,因此一些電子股跌破上升趨勢線我就出場,」「而這些傳產股一突破整理區的頸線壓力我就追進。」
進一步細談,我不禁認同且佩服起他追漲殺跌的操盤功力。只是這與一般投資人的追高殺低有很大不同。他是依照股性事先訂定進出場計畫,並十分有紀律地照計畫執行,不求買最低點、賣最高點,但要買起漲點、賣起跌點,讓手中大部分持有當時的強勢股。
這種作法的好處是不用花太多時間等待,而能經常握有一手好牌;缺點是在盤整盤時容易被巴來巴去,且要隨時盯盤,進出的靈活度也不是一般投資人不經訓練就能做到的。
就法人角度而言,一旦管理的資金愈來愈龐大時,追漲殺跌策略就會有揮灑不動的遲滯感。
相對地,底部布局策略的好處是不必隨時盯盤,較輕鬆自在,適合必須上班工作的投資人,且有較充裕的時間買到足夠的部位;但缺點是有時需要較長時間的等待,要有耐心並忍受寂寞。
若依追漲殺跌的觀點,台股要形成頭部、跌破頸線或跌破季線且月季線下彎,才會進行大波段回檔;當然,那時會是已下跌一段之後。
若想更領先,即時地掌握反轉點,就必須加入能量分析,一旦見到能量之波段賣訊,包括:1.空方能量大於多方能量30%以上;2.均賣大於均買0.5張以上;3.見到明顯起端出貨量;4.期貨領先現貨下跌,且當現貨跟跌後,期貨又再向下破低。就要斷然減碼出場,甚至出清;但目前台股並無此現象。
台股13日雖因多項利空、國際股市大跌而重挫112點,但當天多方能量由早盤到收盤皆大過空方能量,能量的波段訊號維持買訊不變。接下來二天台股就大漲再創新高,因此目前台股多方趨勢不變,下一目標先挑戰8,500-8,700點。
選股方面,上周一電子成交比重降到54%後,傳產即進入輪休輪漲階段,部分低基期、整理許久的電子股,如網通、IC設計、藍光DVD等則開始熱身;金融可能還要等一段時間才會發動。
總之,逢低布局與追漲殺跌策略各有優劣,重點在事先依個人的投資屬性與能力訂好計畫,然後嚴守紀律,切實執行,自然可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獲取長期穩定的報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