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都有其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有的是低階草食性動物,例如小花鹿,有的是高階獵食者,例如獅子或老虎,最高階獵食者則是人類。在物種淘汰演化過程中,只有同種中的強勢者可以不斷繁衍。如果把投資市場各種不同身分的參與者比擬為大自然生態,大家就會發現,不同族群的投資者,在市場的定位就好像自然界的食物鏈。

其實,再弱勢的族群中也可以找到與生具備求生優勢的個體,否則早就消跡滅種了;相對地,再強勢的族群中也存有弱勢病體,隨時慘遭低階獵食者蠶食鯨吞。

我的家鄉是一個大部分居民以農為業的鄉鎮,農產品價格常常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諸如天候、政府政策或市場供需量變動等影響,農民不僅要看天吃飯,某些時候,縱使農作物大豐收也不見得可以增加所得,還得看農產品市場當時是否供給過剩導致價格大跌,間接使得所得反向降低。

農民往往搞不清楚何以同樣的東西在不同期間,價格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了確保收入的穩定,他們學會在不同農地種植不同的作物,避免單一農產品價格變動風險。然而,台灣夏秋兩季颱風頻繁,常使得來不及收成的農作物毀於一旦,農民心血付諸東流。

農民發現,若在作物採收完畢後,馬上找中盤商議價賣出,農作物往往賣不到好價格,所以他們在住家周邊建造大型穀倉,先把已收成的農作儲藏,等待市場供應量減少,價格回升時再分批賣出。

這樣一來,農民面對農作物價格變動風險就大為降低,他們所要面對的,只剩當期尚未採收的農作物未來因應天候變動的風險。

較聰明的農夫甚至學會判斷農作物價格變動的方向,從建造自用穀倉到大型儲貨倉庫,搖身一變成為農作物的中盤商。當年,台灣農村主要交通工具只有腳踏車及往返城鄉之間的客運車,農民活動空間受限。

民國60年後,機動車輛逐漸普及,聰明的農夫會在新作物播種後,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大嘉南平原,調查各種作物栽種多寡,等到農作物長成接近成熟時,若判斷農作物栽種面積低於預期,便提早與其他農民訂約買下尚在農田裡的農作物採收權,這跟目前期貨契約的原理一樣。台灣尚未開放農產品大量進口前,聰明且勤快的農夫往往因此成為富有的商人。

農夫之所以能成功轉變為成功的中盤商有三項特質:第一,善用本身對所處環境的熟悉度,伺機轉換為自己投資理財的競爭優勢;第二,明瞭商品供需原理,便宜低價買進儲藏,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出現;第三,做投資決定前,勤快的資料收集與分析。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範圍與周邊領域尋找,定焦在熟悉的相關範圍,抓住機會、耐心等待,相信也可以使自己成為在產業中的長線投資理財贏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