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國防部成立了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ARPA),希望將先進科技運用在戰略上。1969年開始布署ARPANET(NET即network);同年九月,在UCLA大學設立第一個節點(node),這是網路的起源。
40年間,網際網路從國防、學術,走向商業,至1994年ARPANET/Inernet歡慶25周年時,網路上已經變得五光十色,遠非當年為國防之需而研發的網路技術所能預料;今年九月網際網路邁向第40周年,21世紀的生活地景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到今年6月30日為止,全球上網人口高達16.7億,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在「網際網路」漸漸趨近於「人際網路」的今日,聯副特別企畫「網際網路40年」專輯,從社會、文學、藝術、媒體、生活及科技的角度,各以專文回顧與前瞻。(編者)
網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論是全球化的形成、社群的連結、企業的創新等,網路都扮演關鍵的角色。網路已經成為人類生活方式演化的改造力量。40年來,由於網路的發明,地球生活地景發生巨大的改變。
在今日,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生存情境。它是現代人的銀行、郵局、書店、美術館、電影院、唱片行、圖書館、資料庫、遊樂園、婚友社、購物中心等,還有更多人類生活的領域發生在網路上。
網路之所以擁有驚人的發展能量,絕對不是因為它能夠充分滿足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它不斷在創造魅力無窮的生活地景。網路地景不是由巧奪天工的天然景觀或是精雕細琢的建築所構成,而是展示各式各樣豐富精采的生活體驗。為這些體驗所吸引,網路的人口不斷在成長。根據《網路世界統計》(Internet World Stats)的調查,到2009年6月30日為止,全球的上網人口達到16.7億,占全球67.7億人口的24.7%。相較於2000年3.6億的上網人口,成長率高達362.3%。
40年來的發展,網路世界已經形塑出大大小小許多令人讚嘆的生活地景。創造這些地景的並不是英明的政府、天才的大師,或是跨國的財團,而是非常普通的創造者,亦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大家都可以是「海賊王」
在網路世界,每個人都像是飢渴的尋寶者。不管是用哪一個搜索引擎,大家一個網頁接著一個不斷的點閱,希望找到自己所渴望的寶藏,可能是一個包包、一本書、一張圖片、一部影片、一首歌、一項資料……現代人迷戀網路世界,它帶給人們無窮尋寶的樂趣與收穫。
然而,網路這個尋寶世界絕對不是迪士尼主題樂園,有各項安全措施,保護進到樂園遊玩的人。相對的,網路世界40年來的發展,已經成為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筆下的《海賊王》(One Piece)世界。《海賊王》所描繪的世界光怪陸離無奇不有,現今的網路世界不正也是如此。雖然這個世界擁有數不盡的寶藏,但是想要取得這些寶物,人們必須練就一番好功夫才行。在網路世界闖蕩的人,像極了《海賊王》漫畫裡的角色人物,例如身懷絕技又有俠義精神的魯夫,讓人聯想到在維基百科貢獻知識的人;能夠七段變身卻又缺乏自信的喬巴,讓人聯想到一些迷戀在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的人;喜歡說謊愛吹牛的騙人布,可以讓人聯想到一些造成.com經濟泡沫化的企業執行長等。
在網路世界,好人壞人都是一大堆,想要保護自己,現階段不可能倚賴「王法」,甚至「王法」本身就是被挑戰的對象。網路世界充滿危險(尤其是電腦病毒的威脅),即使如此,在寶藏的誘惑下,網路仍舊大量激發了現代人潛藏的「海盜」(喜歡尋寶)性格。網路創造了成千上萬的海賊王。
大家都可以是「安迪沃荷」
網路世界的發展徹徹底底實現了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名言:「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時間。」只不過,在網路時代,每個人擁有的並非是出名的時間,而是點閱率。在今天,每個人都有他的點閱率。
網路是名人的製造機,它為想要出名的人架好了舞台,擁有網路,擁有最大的舞台、最多的觀眾。最足以凸顯網路安迪沃荷現象的非YouTube莫屬。在2009年一月,有超過六十億部影片在美國的YouTube上播放。在2009年五月,每分鐘上傳到美國YouTube的影片內容長度,加起來高達二十小時,而在2007年的時候,還不過只是六個小時。大家都想要上網路的舞台,讓他人欣賞自己的才華。
網路滿足人們表演的慾望,同時也滿足人們擔任裁判的慾望。誰有才華,不再是「少數」的專家說了算,而是廣大的網友們,他們用點閱率投票,主張民主化的訴求一人一票,每個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都一樣重要、都一樣要被尊重。點閱率讓素人一夕之間變成名人,讓無名小卒(nobody)變成大人物(somebody)。網路上有太多麻雀變鳳凰、青蛙變王子的故事。現代人喜歡這樣的故事,也期待這樣的故事有朝一日能夠發生在自己身上。
大家都可以「全民開講」
在網路還沒發明之前,擁有頻道、出版社、報社等,是財閥梅鐸(Rupert Murdoch)或是透納(Ted Turner)才有能力做到的事。如今,在網路時代,擁有傳播工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夢想。搭一個網站、部落格、Facebook等,人們就可以對世界發送自己的文字、影像,以及觀點。
在網路上,每個人都是名嘴、每個人都是「民意」代表,隨時都可以說「大話」、可以「開講」。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記者,報導獨家的新聞;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專欄作家,對時事進行深入的剖析。我們進入到全民都是新聞從業人員的時代。
然而,不少人憂心,網路的發展只會創造更多更糟糕的新聞內容,到處傳播偏激、腥羶、造假的文字與影像。但事實上,許多人則是期待網路促成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此一期待來自於對傳統媒體的失望。商業的運作邏輯已經完全滲透到傳統媒體的經營,同時權力菁英團體也毫無忌諱地介入傳統媒體的經營。相對的,自主性、草根性的網路成為公民進行社會批判與實踐的場域,成為監督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的最佳工具。
NGenophobia
這個奇特的英文字,出現在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的2009年著作Growing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中文書名《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這個英文字的字根來自於希臘字phobos,意思是「害怕」,而NGen則是網路世代(the Net Generation)的縮寫。二者所組合起來的NGenophobia英文字,指的是N世代恐懼症(Fear of the Net Generation)之意。
網路科技的問世,至今已經40年,對人類社會帶來全面的影響。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泰普史考特所謂的「N世代恐懼症患者」。這類患者主張,隨著網路長大的世代是愚蠢的世代,網路對他們的智力造成重大的傷害;網路世代沉溺於虛擬世界,失去社交能力;他們不知羞恥,張貼傷風敗俗的照片;他們自戀自私,有嚴重的人格缺陷;他們依賴成性,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沒有法律觀念,到處偷竊別人的智慧財產;他們喜歡暴力電玩,無法分辨是非善惡。N世代恐懼症患者認為,網路的罪行已經達到罄竹難書的地步,網路是人類文明的毀壞力量。
對於這些對網路的指控,泰普史考特完全加以否定。他的看法非常有權威。泰普史考特在1998年的時候就曾寫過一本書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中文書名《N世代:主導21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他同時也是經典著作《維基經濟學:改變人類世界的集體協作模式》(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的共同作者。泰普史考特對網路的觀察相當敏銳與深入。在這些書裡,從人格特質、能力表現,到公民參與,泰普史考特一一舉證,指出人們對網路的負面判斷,都是錯誤的認知。對網路的恐懼,根本上是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他的著作是治療網路恐懼症的良藥。
對於巨大的社會變革,人們一直都會有莫名的恐懼感。然而,網路到底是毀滅的力量,還是創新的力量?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該由網路來回答。網路是邪惡,還是善良,取決於使用它的人類自己。
40年的發展,已經讓網路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區分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當我們在檢視網路的時代意義時,事實上,我們是在檢視人類對生活的期待。人類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決定網路的未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