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日前援引世界銀行2009經商容易度評比,以台灣在「聘僱員工」此項排名第159,而直指台灣勞基法中的「臨時性工作契約」過嚴,不利於就業機會的創造,應予鬆綁。為支持這項論述,經建會又引述韓國「非典型就業者」高達720萬人、日本772萬人,而台灣僅15萬人,從而認為大量的「非典型就業」正是日、韓失業率得以維持4.4%、3.3%的原因。我們認為,這樣的論述是有待商榷的。

     事實上,今天除了日、韓有大量的「非典型就業」外,美、英也不少,甚或猶有過之。美國部分工時者高達2,200萬人,英國也達730萬人,但這使美、英的就業在金融海嘯中能夠維持佳績嗎?並沒有。近來美國失業率由去年9月的6.2%狂升至目前的8.1%,而英國也由5.8%升至6.3%,顯示僱用自由度名列世界第1的美國、第10的英國,並未因大量創造部分工時、臨時性工作等非典型就業機會,而在此波失業潮中確保較低失業率。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世界銀行「聘僱自由度」名列第152的韓國(與台灣第159名差不多),反而失業率迄今僅3.3%,表現比名列前茅的美、英好上數倍。奇哉!這到底是韓國的僱用自由度沒有被準確的反映在世銀排名上?抑或是聘僱自由度根本就不是影響失業的關鍵因素?透過前述世銀排名、非典型僱用及失業率的跨國比較,可以發現經建會這一番所謂透過法規鬆綁即可降低失業率的論述,實難以自圓其說。

     台灣近期失業率急速升高是事實,並且可以預期的未來,失業率還會快速攀高。就以目前每個月提高0.3個百分點的速度估計,台灣失業率升逾6%的日子為期不遠,這也難怪劉內閣近期耗盡心思,急於提出改善方案。但我們認為改善失業必須做實事,改善失業率也必須開大門走大路,創造真實的就業機會,而非採取非典型僱用這樣的就業幻術來虛增就業。試想,有一天國內失業率降至4%,而40%的就業者都屬臨時性僱用,這是政府當局所要追求的目標嗎?

     非典型就業非但在美、英這一波經濟衰退中難以展現改善失業的成效,更可憂的是,未來「臨時性工作契約」一旦完全鬆綁,勢將使得國內長期僱用的關係產生巨變。在企業逐利的考量下,許多現行長期僱用契約一夕間將轉為臨時性僱用契約,這無異是置勞工的工作權於更不穩定的地位,執政者可能自認為民眾解決失業問題,結果反而創造了更大的問題,愛之,適足以害之。

     這種僱用關係的改變,也將使得勞工被徹底的異化(alienation),從而對社會的疏離感日深,對人群的互信日淺,對工作的熱忱日失。多多僱用臨時性勞工,於雇主而言固然省下可觀的勞動成本,但於國家整體而言,則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尤其台灣的社會安全制度迄今仍未臻完善,加以國內的企業文化也不同於日韓,片面效法他國,勢將畫虎不成反類犬,非但改善不了台灣的失業問題,恐將引爆更多意想不到的社會紛爭。

     這段期間,政府絞盡腦汁提出就業方案,希望改善失業率,其用心值得肯定。但我們認為改善失業率必須理解失業者的苦痛,創造真實的就業機會,而非採行工作分享、臨時性就業這種便宜之計,更不能只把目光放在降低失業率這個冷冰冰的數字。1954年統計學家Darrell Huff所著的「如何用統計說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一書,曾揶揄有時統計數字比希特勒更會說謊。該書並非教人說謊,而是教人不要過度迷信數字,對於急切降低失業率的政府主管官員,可謂是暮鼓晨鐘的警語。

     劉內閣該追求數字管理,也該以數字管考各樣的計畫,包括失業率,但任何計畫都存在比數字更重要的精神。這個精神絕不可失去,否則流於表象的數字管考,最終數字達陣,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趨嚴重。在思考「臨時性工作契約」鬆綁這件事上,理同如此。除了計算創造多少就業人數外,更要明白這樣的就業機會對人的尊嚴、所得分配、社會正義,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