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府既然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當地企業何必擔心資金問題?經濟僅是放緩,而非全盤崩潰,為何今年亞洲市場表現,在全球市場當中是敬陪末座?我相信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具有啟發性,瞭解其中的原因,有助於找到這個區域未來發展的蛛絲馬跡,以及發現亞洲股市和固定資產市場的價值。
世界性銀行
自從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東亞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大型的資本輸出市場,亞洲與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之間金融交易最明顯的特色是,亞洲國家輸出「安全」的資金,但進口「風險」資金。這種政策重塑了亞洲經濟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然而,這也造成亞洲國內資本市場進展緩慢,且容易受到外資強制拋售資產的傷害。
此外,一旦亞洲銀行體系處於壓力之下,缺乏可以提供資金的機制。最近亞洲國家允諾在二○○九年中成立八○○億美元外匯存底共同資金,來對抗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成立一個區域性的監管機構。但這只是嘗試性的初步構想,且缺乏急迫性,因此當南韓發生美元短缺危機之時,還是轉而向美國聯準會)Fed(請求協助。
美國確實扮演著全球銀行的角色,不僅可以在危機之時插手,在承平時期也會介入。
亞洲金融體系的主要弱點是,未能對國內企業提供長期,或是「風險」資金,而是投資在安全、短期的美國債券。然後,美國金融體系再回收這些投資資金,部分用來投資國內經濟的風險資產,也將一些資金挪做投資股票,或成為亞洲市場的外資直接投資。如此,美國金融業投資在亞洲的報酬率,持續超過亞洲投資在美國的報酬率,美國就如同一個銀行巨人:借來短期資金,用來做長期放款。
出口導向的發展結束
如此一來,外資成為亞洲剛成形的企業債市場重要資金來源,這其中部分是長期投資,但是有些可能在短時間內抽身,例如避險基金。同時,亞洲債券市場規模與美國債市比起來非常小。
結果,亞洲企業依舊高度仰賴銀行融資,這意味著,它們的資產負債表當中,短債比重相當高,在爆發危機之時特別容易受到衝擊,而這也使得它們避開透過財務做槓桿操作,也就是說,它們無法在較高的債務水準之下經營事業。
亞洲政府已經採取步驟開發國內債券市場,並且也有顯著的進展。但是,亞洲國家仍偏好在美國的短期投資,並且開發更多國內的長期投資資產。
美國身為全球銀行的角色逐漸式微,理由之一是因為,亞洲獨特的出口導向發展模式告一段落。在過去,多數亞洲政府,特別是中國非常樂意支撐美元,即使他們的海外投資報酬相當低。中國的發展模式是立基於對外開放,初期開放沿海城市,成立特別經濟區,有著異於中國其他地方的合法的制度、稅制和商業法規。由於這裡多數企業是出口商,因此管理匯率避免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遂成為中國推展資本主義發展之初,必要的手段之一。
無風險利率
但這樣的系統已經遭致批評,因為中國出口業者仰賴美國市場的程度降低,對其他已開發國家市場亦然,反而是開發中國家,以及所謂的「產油」經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激增。由於貿易關係的轉變,不難理解中國決定將匯率制度由人民幣緊釘美元,改為較為廣泛的一籃子貨幣。時至今日,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傾向內需主導的經濟體,未來可能考慮讓匯率自由化。
出口導向的成長已經結束,受到中國成長快速和人民幣升值的帶動,中國內需每年增值的金額)用美金算的話(差不多等於美國內需每年增值的金額。中國不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內需市場,當地政府正積極打造一個大型消費社會,因此,過去舊式的外匯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降低。
美元長期以來扮演著「避險天堂」的角色,每個投資人都會問,無風險利率所指為何?對美國投資人而言,回答這個問題是輕而易舉,不管是甚麼樣的投資,美國政府違約的機會是零,因此,無風險利率是國內利率,例如美國政府公債。但是在美國以外的投資人,要找到正確的選擇並不容易,國內的債券是否是無風險的投資,對於那些規模較小,且開放貿易的國家來說,或許美國政府公債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對於資本市場尚未開發,缺乏自由資本流動,或是曾有違約、通膨或匯率危機紀錄,美國政府公債不也是正確的選擇?
長期退休基金和其他法人投資者
因此,終究所有的資產都必須追隨美國公債利率。這也是中國要出口大量資本的原因,缺乏適當的內部法人機制迫使中國對外尋求管道。但是,經過多年的金融改革,現在情況轉變了。當所謂的無風險利率,變成有風險的資產時,又會如何?隨著美國政府在紓困的過程當中,接收越來越多的債務,通膨和貨幣貶值的機率是否升高,以致於美國的無風險利率角色變質?
現在就連體質良好的亞洲企業在當地國內也不易發行長債,如果你問那些可能買長期證券的投資者,例如保險公司和政府法人像勞退基金,你會發現他們的投資策略相當保守,都是買了大量的政府公債。我猜想,各國政府此時會採取行動,逐漸開放部分資產,便於國家管理的勞退基金投資。再以中國為例,當地政府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系統,且推動國營企業民營化,已經著手為長期計畫,如社會安全的尋找資金來源,在亞洲其他國家,同樣的制度改革逐漸進行中,我相信,假以時日就會看到更多的進展。
投資人的觀點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好消息,同時也是壞消息,因為必須留意他們選擇的企業,非常注意償債能力和債務結構的問題,體質健全的企業,也可能因為缺乏短期融資而倒地不起,當今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再發生。
亞洲債券市場存有為數眾多的強制賣壓,特別是來自於操作可轉債套利策略的避險基金,這些投資者受到績效不彰的衝擊,不惜成本地出清債券。投資債務穩定的企業可得到一五%至二○%的收益,耐心和睿智的投資人,當可從中受惠。
對長期投資人來講,如果現在美國和亞洲之間的金融角色調整後,會是甚麼樣的局面?我推測,美國會失去無風險利率市場的地位,不再能提供超額的投資報酬。這意味美國必須更依賴自己的方式生存,由於對資金的吸引力降低,無風險利率市場將轉移,從美國移至各國境內的公債,銀行也因此可以將國內比較安全、抗風險的資金回收,改造成為高風險、長期資本。這將有助於推動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以及建立透過長期投資工具,例如企業債和股票,建立資助社會保障體系。
當亞洲架構比較好的金融基礎建設時會如何?
最後,亞洲地區的風險資金將動起來,結束對美國資金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發債成本將降低,因為長期投資者在自己國內風險資產投資,所要求的溢價,比起美國投資海外風險資產低,並且付給美國的溢價將更低。
資助企業的來源,也可得自於國內金融機構。企業和產業對於類似現在發生的短期信貸危機,也會較具抗壓性。當風險變的寬鬆後,會進一步壓低企業借貸成本,更多以前錯過的可獲利投資計畫,也可重新推展。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我們繼續可看到亞洲國家強化它們內部的金融體系,且可能種下區域間更多機構合作的種子。這些轉變,伴隨著當地債券市場的發展,有朝一日將使區內金融體系更為獨立,相信有耐心的投資人,將可看到回饋。
- Dec 06 Sat 2008 09:08
美元真的是避險天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