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幅達到六.五%,幾乎逼近了去年全年六.九%的升幅。近期在美元走強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十個交易日走低,創下了匯改以來的最長貶值週期,人民幣的快速升值態勢,或許已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八月十二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第十個交易日走低,創下了○五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最長貶值週期。由於在這短短的十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便超過了○.六%,讓原本沉浸於人民幣一路升值的市場投資者,突然驚覺,過去人民幣的快速升值態勢,或許已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八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不升反貶
人民幣自從○五年七月廿一日開始施行浮動匯率以來,兌美元的匯率便一路升值,且升值的幅度不斷加速。○六年全年,升值幅度約為三.四%;○七年時升值腳步加快,全年升值幅度達六.九%;而步入○八年後,升值的速度更是驚人,上半年的升值幅度便達到了六.五%,幾乎逼近了○七年的全年升幅。
但在進入下半年後,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已開始明顯放緩。七月份時人民幣單月的升幅僅有○.六%,相較於前六個月平均每月近一.一%的升幅,遜色了不少;到了八月份,更是不升反貶。而中國政府開始放慢人民幣升值腳步的原因,或許可以透過近期中國公佈的幾項經濟數據來解釋。
有不少的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當前面臨的通膨,主要是因國際原物料大漲所造成的「輸入性通膨」,為了緩解這股國際原物料大漲引發的通膨壓力,中國政府於是放手讓人民幣大幅升值,但近期,國際原物料大幅回檔,而中國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也自今年二月份的八.七%高峰,開始回落,在七月份時CPI漲幅已降至六.三%。
雖然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仍在高檔,七月份漲幅高達了一○%,創下了近十二年來的新高,使得市場擔憂PPI的上漲將會進一步傳導至CPI,但由於PPI高漲主要是來自於油、電價的上調,以及工業原料的上漲在中國政府對部份商品進行限價下,無法將成本上漲轉嫁於消費者所致,短期內對於CPI的影響不大,再加上佔CPI最大比重的項目︱食品的價格,已明顯下降,CPI有望繼續回落。在通膨壓力減低下,人民幣升值的腳步也可就此放慢些。
另一方面,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一直是國際上要求中國政府加速人民幣升值的理由。但中國今年上半年的貿易順差為九九○.三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一一.八%;其中,六月份單月則為二一三.五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二○.六%,顯見透過人民幣升值,中國貿易順差已大幅降低。步入七月份後,在人民幣匯率升幅放緩,及中國政府再度放寬出口政策下,貿易順差較六月份有所回升,至二五二.八億美元。
中國政府開始放緩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是因人民幣升值後,所引發的問題,已讓中國政府不得不正視。中國過去靠著低成本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而出口產業也成了拉動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動力。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始希望經濟結構能進一步提升,除了鼓勵內需消費,來替代出口對經濟的拉升外;另一方面,也希望勞力密集的出口企業能轉型成為有較高附加價值的出口企業。因此,加快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希望藉此來幫助轉型。
但今年以來,中國的出口企業除了面臨人民幣升值的挑戰外,中國一連串調高工資、取消出口退稅的措施及緊縮的貨幣政策,都壓縮著企業的生存空間,再加上美國爆發了次貸風暴,全球的經濟開始趨緩,需求下降,中國的出口企業面對這一連串的衝擊,開始出現了倒閉潮。
人民幣全年升值幅度預期降至八%
也因此,中國政府已開始出手挽救出口企業,市場甚至傳言中國商務部已向國務院建議放緩人民幣升值以穩定出口。雖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近期走貶,與美元的走強有相關性,應只是短期性的現象,人民幣長線升值的趨勢並沒有改變。但以當前中國的經濟情況來看,中國政府在下半年讓人民幣繼續快速升值的機率並不大,預料接下來將是以緩升的格局為主。
而根據市場上的預估,人民幣今年全年的升幅將由一○%,下修至八%,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今年內應該不會升破六.七,以此推估,今年剩下的升幅已不到二.五%,緩升的格局,應該可以讓出口企業稍稍緩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