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要賺錢,要先打破三大習慣

投資人必須先有所自覺和改變,基金公司始能以“投資獲利“為優先考量發行基金,投資人也才有更多的機會在最適當的時機買到最適當的基金,然後長期投資獲利!

而台灣投資人該有那些自覺呢?第一個要打破的就是把共同基金當成“短線“投資工具的習慣!台灣許多投資人都愛炒股票同時喜歡短線進出,因為投資時間短,也因此投資人慣於選擇接近面額的低價基金或是10元面額的新基金,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賺取倍數差價獲利!然而資產管理公司是靠長期資產管理來獲利,當投資人慣於短線獲利並且迷信10元面額新基金時,基金公司只好不斷發行新基金來維護一定的總管理資產(AUM)以維持生存和獲利!

不斷的發行新基金,基金公司的營運和行銷成本就會提昇,投資人購買基金的單位成本(隱性的風險和成本)也會跟著提高,而為了不斷刺激新基金的募集額度,置入式行銷的內容就容易相對誇張和花俏以吸引投資人青睞,當資訊被過度包裝和炒作—就像電視新聞為了拼收視率被當成連續劇炒作—投資人篩選資訊的成本和風險也就跟著提高!

投資人要打破的第二大習慣則是“聽名牌“的習慣!很多台灣人買股票是跟著老師進出操作或是道聽塗說內線消息,聽名牌成為普遍台灣人投資的習慣,而名牌背後代表的,就是“絕對高報酬高獲利“的賭博投機而非檢視理財需要謹慎執行資產配置的投資;投資人這樣的投資習慣自然造就基金公司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客戶需求和口味創造“名牌“,而過度包裝行銷資訊的結果,這也大大增加了投資人篩選和判斷資訊的難度和障礙!

投資人最後一個要打破的習慣是“不設停損停利“,如果投資人了解並且確實執行資產配置的檢視和調整,就會依投資組合需要的報酬目標設置停損停利,基金買進是買在合理適當的價位同時符合投資組合的需要,而非聽名牌會漲多少倍而買進,基金賣出是因為停損或停利,而不是沒有停利漲到最高點沒賣然後跌破買進價套牢,最後攤平變壁紙…

如果投資人養成停損停利的習慣,自然資訊的解讀和基金的選擇方式都會有所改變,基金公司也才能回歸資產管理公司長期資產管理獲利的模式,靠幫投資人賺錢使總管理資產(AUM)不斷增長而分享投資人利潤,而不是靠不斷發行衝刺新基金來壯大總管理資產,卻因投資人不斷短進短出而使得總管理資產一開放贖回就面臨縮水壓力,最後只好陷入不斷再發行新基金拼行銷的惡性循環!

唯有基金公司和投資人目標一致並且雙贏,投資人才能持續賺錢

當基金公司因為協助投資人達成理財目標而賺錢時,基金公司和投資人賺錢的目標和方向就一致,當基金公司能集中更多的資源提供顧問式的服務品質而非目前商品導向的服務內容,也才能導正現有的行銷操作模式和市場遊戲規則,甚至是相關業者的經營獲利模式!

換言之,當投資人建立正確的認知並且開始要求業者,市場就會開始產生良幣驅逐劣幣的資源重整和洗牌效應,就像最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不是八卦和口水政治新聞覆蓋國際新聞和經濟新聞,而是看到真正多元而健康的媒體發展一樣…唯有如此,台灣也才能真正建立歐美社會成熟的財富管理市場機制,協助投資人透過有效的理財規劃和執行,破除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緊箍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