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美國股市表現強勁,因而造就出了一項稀有的技術性指標。在過去,這項指標總是股市在未來幾個月上漲的前兆。
這項獨特的技術性指標被賦予的名稱便是「九比一漲勢」。意即在上漲的一天裡,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成交量中,上漲股票的成交量佔了90%或以上,下跌股票的成交量則僅佔10%或以下。
數十年前發展出這項指標的技術分析師魏格指出,成交量如此大幅度向上漲股票傾斜,是一項重要的漲勢動力訊號。換句話說,當上漲股票的成交量領先下跌股票的成交量,且其比例達到九比一,或更高時,往往是股市裡的一項重要訊號。
魏格指出,歷史上每一波的多頭市場,及許多的中期漲勢,總是由一波一面倒的買盤所發動,而這波買盤總包含一天或更多天的九比一漲勢。
那麼這與今日的美國股市究有何種關聮呢?
近幾周,美國股市有二天出現了「九比一漲勢」,一次發生在3月6日,第二次則出現在本周三。
根據魏格的理論,第二次的九比一漲勢,使得漲勢訊號大為增強。這是因為單獨一次的九比一漲勢,其後並非總是出現漲勢。其中最大一次的錯誤訊號,應是發生在2000年3月16日,幾乎正值網路泡沫破滅前的股市頭部時期。
如此一次重大的錯誤,可能促使投資人全盤否定此一漲跌成交量的比例,然而這卻可能失之過急。
魏格在1986年便已指出,單獨一次的九比一漲勢,可能會發出錯誤訊號,將焦點放在出現二次九比一漲勢,而且時間相近的時機上,才是較佳的策略。
魏格將這項訊號稱之為「雙重九比一漲勢」。美國股市在經歷了周三的大幅漲勢後,已出現了這樣的訊號。
然而這項指標是否就沒有瑕疵了呢?
3月13日的九比一跌勢,或許就是美中不足。當日美國股市下跌,而紐約證券交易所中,下跌股票的成交量佔總成交量逾90%。
根據魏格的觀點,若二次九比一漲勢的鄰近,出現了一次九比一跌勢,其上漲動力,便可能不及二次九比一漲勢,但鄰近期間不見九比一跌勢的情況。
然而,魏格仍指出,即使鄰近期間出現了九比一跌勢,雙重九比一漲勢後的股市,其平均報酬率仍高過平均水準。這項記錄仍使得多頭軍心大為穩定。
美國布魯克大學(Baruch College)商學院教授艾倫森近來針對魏格的雙重九比一漲勢訊號,進行了統計。但並未分別其間是否出現九比一跌勢訊號。
艾倫森統計了自1942年至2006年秋季的數據,觀察股市在出現了雙重九比一漲勢後,60個交易日之後的變化情形,並與其他期間的股市變化做一對比。
結果發現,在這特定的六十天期間後,S&P 500指數平均年報酬率逾22%。此一統計係假定投資人以雙重九比一漲勢出現後一天的收盤價進場,並持股至六十個交易日結束。
相形之下,在無該訊號期間,其平均年度報酬率僅為4.5%。
在統計學上,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得謂不大。
上次股市出現雙重九比一漲勢訊號,係發生在去年 6月29日。投資人如果以6月30日收盤價進場,六十個交易日後,獲得的年度報酬率達19%,接近艾倫森教授所發現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