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經貿合作密切的程度大幅提高,如何創造互惠雙贏的未來,成為各界努力的目標。福建省副省長陳樺,於日前藉由福建省文化交流考察團與工商業界的訪問行程,提出福建加強與台灣交流的十大措施,其涵蓋了不同產業與領域的相關計畫,分別包括了福建試驗區(平潭島)與兩岸教育合作園區的設立、開放台灣企業參與大型公共工程建設,以及鼓勵赴台投資、赴台旅遊與赴台就業等。因此,閩台交流之發展,將會隨著相關計畫的實施,更加受到各界關注。
在閩台交流之計畫中,海西經濟區策略之發展,是影響兩岸經貿合作成功與否的試金石。海西經濟區的發展策略,除了代表著兩岸三通的樞紐及直接平台,更是金廈特區兩岸和平發展試點的合作雛型。此外,海西經濟區的發展策略在2009年5月中國國務院通過的《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之後,其被提高到實質性地國家層面,開啟了兩岸ECFA簽署後的合作與交流的新契機。
從海西經濟區策略的形成來看,福建省政府於2003年對於建構海峽西岸經濟區,提出福建發展戰略的新定位。
在2004年,正式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2005年通過《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2007年福建省第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概要》,針對海西經濟區制定明確規劃;2009年中國國務院所給予的具體支持,提出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意義及發展目標,其發展目標的重點在於透過建立兩岸合作平台,發展製造業和旅遊業,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及加強兩岸合作交流。
所謂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以福建省為主體,涵蓋浙江溫州、廣東潮汕、江西贛州等相鄰地區,南承珠江三角洲,北接長江三角洲,最重要的是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鄰。於常務會議中更指出,福建省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在地緣上,福建與台灣僅一海之隔;在語言、文化與風俗上,台灣與福建也大為相近。此外,雙方經貿往來之頻繁,更可以從雙方投資之企業數量,位居中國各省分前列,獲得進一步了解。
此外,身為海西經濟區主體的福建省,近五年其透過投資力度加大與基礎設施的改善等策略,積極促進經濟發展與壯大經濟區的總體實力。2004年開始,福建省生產總值從6,053.14億元突破到兆元,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達到1,500億元,海洋經濟總量更進入全國沿海省分第三位。另外,福建省規劃將投入3,500億元左右的資金於2020年完成長達近5,000公里的現代化鐵路網。除此之外,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的速度也快速擴展。目前高速公路里程達1,760公里,約有1,417公里為建造中的里程。在福建省,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達到72公里,是全國平均數的兩倍。而通過福建省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則有六條,總長達3,088公里。 因此,海西經濟區不僅在經濟能力上大幅提升,在基礎建設上也有高度的發展。
綜言之,海西經濟區就合作的條件來看,事實上已具備一定的交流條件,除了閩台文化的相似性之外,人流、物流等經貿合作必要條件都已完備。
海西經濟區的潛力優勢,在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和經貿正常化的積極推動下,將會是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重要關鍵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