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2月出口衰退41.9%看來,台灣經濟衰退的情勢已愈來愈嚴峻,政府因應這個世紀經濟變局提出了不少振興方案,但檢視振興方案內容,許多思維流於短視,只企求紓解當下的困境,毫無前瞻的眼光,這是政策的危機所在。

     不可否認的是,經濟振興計畫本屬短期的政策,其最大的目的是提振目前疲弱的經濟,以降低不斷擴散的悲觀氣氛,由此看來政府擴大國發基金以紓困企業、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設置經貿特區以帶動投資、推動就業方案以降低失業皆屬正確,惟這些政策縱使能振興經濟於一時,卻無助於台灣經濟實力的提升,可預見的是,風暴過後,台灣技術將繼續仰人鼻息,產業仍然依賴代工,社會還是處於貧富兩極,台灣勞工仍舊只能仰望臨時工作機會。

     回顧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全球貿易固然皆呈下滑,但若論下滑速度,則以台灣為最。去年台灣出口成長遠遜於美、歐、亞主要國家,尤以11、12月台灣出口幾以自由落體的速度下滑,最令各界震撼。持平而論,台灣代工產業模式於全球景氣繁榮時早已是疲態盡現,如今全球景氣急凍,台灣出口驟降,豈偶然哉?

     去年底各國出口衰退都像台灣這麼大嗎?其實未必。台灣去年12月出口衰退41.9%,其中高科技所屬的電子產品驟減43.4%、液晶裝置及面板大減69%,反觀南韓甫公布的出口統計,南韓12月出口僅衰退17.4%,半導體出口雖然衰退16%,但面板卻續增10%,一般機械增22%、鋼鐵成長29%、船舶更大增55%,同樣12月份的外貿,但台、韓境遇有如霄壤之別。

     也許有人會以韓元匯率巨貶解釋這個現象,但去年升值達18%的日圓,前十個月出口成長仍高達16%,為同期台灣出口增幅的2倍,這又該做何解釋?這說明匯率升貶對出口容或有影響,但技術及品牌才是決勝的關鍵,台灣在這方面不僅難以追上美、歐、日,如今更在韓國之後。台灣雖生產科技產品,但核心技術盡在他國之手,徒有高科技之名,而無高科技之實,景氣繁榮時賺的是微薄的血汗錢,景氣衰退時卻要承擔較日、韓更大的抽單壓力;台灣科技產業發展20多年來,未讓技術生根,台灣品牌推動了近20年,未能創造出幾個舉世聞名的品牌,這才是台灣在此波全球景氣衰退中,衰退更甚於他國的根本原因。

     但政府迄今所提的振興政策幾無創新性可言,設置台商經貿特區依舊使用最古老的租稅優惠,依舊以增加外勞配額來吸引台商返台投資,這些政策設計很明顯是在與大陸競爭,而非與日、韓競爭,如此這般又如何能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另外,國發基金已舉債千億元,正擬對企業紓困,如果紓困的結果,台灣企業依然只能賺取微薄利潤,這樣的紓困,除了讓政府背付龐大債務,對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又有何助益?至於就業方案若不與教育政策併同考量,一樣難以紓解台灣的人力困境。

     羅斯福在1933年所推動的新政雖是短期措施,但也有長期的經濟戰略考量,在解決失業之餘,也為經濟產業的升級及金融紀律奠定基礎,這便是寓長期戰略於短期振興策略的高明之處。景氣寒冬正是市場進行汰弱留強的時刻,政府的振興措施除了必須顧念失業者的經濟需求外,更應順應市場法則找出台灣潛在的強項產業,並研擬發展模式,使國家資源既可用於短期振興,又能藉此強化經濟競爭力。至於那些明顯無利基的產業,或者只能靠免稅、免租金及外勞配額才能勉強獲利的產業,政府是否還要給予支援,必須三思。

     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政府不僅該有振興的策略,更該有振興的戰略,若只是撒鈔票,恐怕只能振興於一時,卻無法讓台灣經濟挺進於未來,待風暴過後,產業依然原地踏步,如此振興計畫則可謂世上最失敗的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