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去到湖北的黃州遊赤壁,甚至也不必讀完整部三國演義,只要誦讀蘇軾的赤壁懷古,似乎就對三國時代、赤壁之戰有了一些模糊的想像:「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想像:漢朝應是恢弘大度的,三國應是人才輩出的;周公瑾當然是雄姿英發的,小喬想必是溫婉美麗的。

只是想像,每個人腦中有不同的印象。如何把薄弱的想像化為一幕幕實景,融入鏡頭,營造一個時代的完整氛圍,而又能符合每個人不同的想望呢?吳宇森與葉錦添藉由電影《赤壁》,重建了一個時代、一群人物。在復古與想像之中奔馳,創造了務實又浪漫的美學。

如果只是看電影,也許專注於情節的鋪展,忽略了場景的細節。如果最近讀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也許只偏重於林志玲、金城武與梁朝偉,輕忽了美術設計的豐功偉業。唯有閱讀葉錦添親筆著作的《赤壁─電影美術筆記》(天下文化出版), 才會對整部電影的磅礡氣勢有了恍然大悟的了解,也才明白這部電影的成功,美術設計厥功至偉。

葉錦添說:「要重建一個龐大的歷史影像,探索那種流動的韻律。」他一方面要追求猶如潑墨畫般大山大水的恢弘氣魄,另方面又要講究觀細至微,舉凡兵器、鎧甲、樂器乃至室內任何器物都要符合考古驗證,以求從歷史的細節去架構一個龐大的時代感,表現漢代文化的精緻之處。

然而一千八百年前的漢代文物保存下來足供參考的實在太少了,考古學家都不敢確認的,只好交由想像去填空。「畫面的營造、空間的流動、角色的演藝都要兼顧到寫實與浪漫的融合,使人物與情節呈現更豐富有趣的面貌。」

同樣是葉錦添的作品,《臥虎藏龍》與《赤壁》,有明顯不同的風格。《臥虎藏龍》著重在武術的表現,飛簷走壁,竹林比劍,色彩都是綠與米白,服裝與色彩表現出一種清盈的美感。《赤壁》卻是厚重的。漢朝的氣勢藉由黑與紅的推展,展現一種肅殺的氛圍,渾沌的氣概。卻又用純白來裝扮年輕的諸葛亮,一股仙氣於是遊走在厚重之中;刻意用紅色來披掛才氣縱橫的周瑜,在充滿綠意的吳國山水中,更見英氣勃發。

有時我們說到美術設計,只想到色彩、服裝與化妝,其實更大的工程在建築、戰船、武器乃至生活的環境。葉錦添在他的《電影美術筆記》中詳細述說設計背後的理念。他要營造的不是葉式風格,而是整體呈現的美學體系。從《英雄本色》、《胭脂扣》、《臥虎藏龍》、《夜宴》到《赤壁》,每部電影呈現的是一個時代的整體美感。

《赤壁》之美,美在寫實與想像之間無間的融合,美在大環境與小細節的兼顧,美在葉錦添全面觀照的體系式美感,讓觀眾得以遙想公瑾當年,神遊故國而無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