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全球股市可謂高潮迭起,在美國次級房貸地雷連爆效應後,迅速引燃全球股市自高檔急速修正的火苗,南韓KOSPI指數在7月24日盤中首度突破2,000點關卡並創下歷史新高,卻僅在二個交易日後隨全球股市震盪連續重挫。而台股在央行拉抬雙匯及執政黨一週一利多的提振下,一路逼近萬點之際,仍無可避免受到波及急轉直下;其餘東南亞股市亦是災情慘重。
普羅投顧認為短期內若美消費力道隨房地產景氣走下坡,將影響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出口與收入,加上東南亞股市已持續四年四個月之久的牛市所蓄積之修正能量,建議投資人今年第三季避開漲多的東南亞股市,靜待修正結束後的買點。
東南亞股市已蓄積大幅修正的能量
21世紀全球主要股市的第一波多頭走勢大多自2003年3、4月左右開始展開,當時受到SARS重創的亞洲股市亦在恐慌中萃煉出本世紀頭一個最好的買點。以新加坡股市為例,2003年3月11日出現盤中1205.31的低點後,即開始一路扶搖直上,以今年7月16日的盤中歷史高點3688.58計算,整個波段漲幅達206.03%。普羅投顧提醒投資人的重點並非新加坡股市在四年四個月的期間上漲了206.03%,而是此波牛市從未出現逾兩成的修正走勢。普羅投顧統計新加坡股市自2003年3月至今出現的四段明顯修正發現,除了修正時間一回較一回短外,觀察長期的月線走勢圖亦可發覺股市修正後的回升波更是一波比一波陡直,這似乎也暗示了新加坡股市已進入了過熱的超買階段,投資人已按耐不住性子,逢短暫地拉回便急忙上車,而其他東南亞股市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季非持有新興亞洲股市的良好時機
普羅投顧統計摩根史坦利新興亞洲指數(MSCI EM ASIA)自1988年至2006年以來每年第三季的表現後發現,19年統計資料中高達11年的第三季呈現下跌,下跌機率為57.89%,平均跌幅達15.20%,其中1990、1997、2000及2001年的跌幅更是超過兩成,因此過去經驗顯示投資人第三季持有新興亞股的風險相對偏高。
若將時光拉回至十年前的1997亞洲金融風暴,恰巧也發生在那年的第三季,那段事前毫無徵兆、股匯雙殺、不堪回首的歲月中,亞洲股市短時間內紛紛重挫,連受影響程度較輕的台北股市亦自1997年8月27日的盤中高點10256.1一路崩跌自10月30日的盤中低點7040.54點才見止跌,短短兩個月加權指數大跌超過三千點,跌幅高達31.35%。
而由於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出口與收入相當仰賴美國內需,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電子業以及菲律賓海外勞工的匯款,若美國消費力道隨房地產景氣走下坡,對東南亞股市絕非一項福音,再配合已持續四年四個月之久的牛市所蓄積之修正能量,普羅投顧認為今年第三季宜避開漲多的東南亞股市,靜待修正結束後的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