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續會 國銀登陸最後曙光
外資銀行大舉進軍中國金融市場,目前已有十九家中資銀行獲外資策略性參股,台資銀行則坐困愁城,除了大陸地區的辦事處無法升格為分行,貢獻實際經營利潤,在發展受限的情況下,外資對台資銀行的投資興趣也相對較小,在經續會沒有具體進展之前,金融股仍以低股價淨值、獲利自谷底回升的題材為主。
隨著經濟強勁成長、富裕人口快速增加,中國的企業金融、消費金融及財富管理潛在市場規模日漸擴大,依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今年底中國將全面對外開放金融業市場,早已看好大陸市場的外資銀行,近兩年紛紛加快佈局的腳步,提早為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做準備;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截至去年十月底,外國銀行分行數達到一八一家,比二○○二年底多了三五家,相較之下,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由○二年底的三六家減為目前的三四家,台灣市場的吸引力顯然不如對岸。
外資積極參股
累計投資金額逾一六○億美元
從外資策略性參股銀行的件數及規模來看則更為明顯;包括英國保誠對玉山金及花旗對富邦)已解除(的投資案在內,國內金控、銀行迄今只有六家引進外資策略投資者,累計投資金額約二五至三十億美元,中國則已有十九家家銀行,總投資金額超過一六○億美元。
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去年做的一份調查顯示,由於重視策略性投資的主導權,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仍以自我成長為優先,其次才是考量中資銀行的通路、客戶資源優勢,透過參股建立策略合作關係。
在中國三萬多家金融機構中,對外資銀行來說相對具戰略價值的,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十三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一一五家城市商銀;目前,四大銀行僅剩下農業銀行未獲外資策略性入股;股份制商銀中,自一九九六年亞洲開發銀行投資光大銀行以來,陸續有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華夏銀行及渤海等八家銀行成功引進外資,花旗集團與法國興業銀行則正在積極競購廣東發展銀行。至於規模一般比股份制商銀更小的城市商銀,其中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濟南、杭州、四川南充市、寧波等八家重點城市商銀,也都已有外資卡位。
雖然從整體持股比例來看,外資對台灣的中信金、建華金等金融股持股水位及投資金額仍然龐大,尤其部分金融股因股價低估,投資價值浮現,吸引外資加碼;不過這只是屬於投信型法人,不涉入經營權分享或策略聯盟合作;這類外資一旦看壞未來獲利展望,就會立即拋售股權,而國內金融股在獲利自卡債呆帳衝擊下的谷底回升後,是否能維持成長,其實存在一定的隱憂。
政治掛帥
台灣金融股何去何從
由於兩岸未簽署MOU)合作監理備忘錄(,本國銀行尚無法將剩餘資金轉移至中國承做人民幣業務,以服務眾多外移大陸設廠投資的台商客戶,加上國內市場缺少價格領導者,本國銀行信用卡以外的存放款加權平均利差,從二○○二年高峰的三.二五%,已下滑至去年底的二.一八%。
雙卡呆帳爆發後,高利差的無擔保消金放款快速萎縮,同時民間投資衰退,更突顯國內金融需求有限、銀行很難避免陷入殺價競爭的困境。在非利息收入方面,因多數國銀金融商品創新能力不如外商銀行,手續費淨收入也不易大幅成長。
相較之下,大陸主要上市銀行○五年稅後淨利多有超過一成的成長,加上引進外資將有助於加強風險控管及公司治理,透明度提高後,未來台灣金融股若無法改變現狀,對投信型外資的吸引力恐怕不如大陸銀行。
在經續會「全球佈局與兩岸經貿」分組會議中,開放銀行業登陸的議題再度成為討論焦點之一;金融業者對經續會寄予厚望,但最後是否能成功排除意識型態對立的阻礙還是未知數;○七年大陸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在即,台資銀行目前在中國卻僅設有十幾家不具業務功能的代表處,比分行增至十家左右的HSBC、渣打及香港東亞銀行實已落後一大截。
至於著眼於通路)對中小型企業金融客戶來說,鄰近的分行據點是選擇往來銀行的重要考量之一(而選擇參股中資銀行的擴張模式,在中國政府尚無意提高外資投資比重上限)單一外資最多持股二○%,合計不超過二五%(,而重點城市銀行可能將持續由外資捷足先登的情況下,台資銀行太晚開始尋找策略聯盟對象,結果將是被迫選擇姿色較差的夥伴。
政治掛帥,讓台資銀行錯失拓展版圖至大中華市場的先機;就國內而言,所謂的政治正確,也成為金融整併、重整市場秩序的不定時炸彈。
公股金融機構加速民營化,已民營化的官股金融機構持股降至二○%以下,是早先經發會的定調;去年行政院為二次金改辯護時,也一再強調銀行必須達到相當規模,才有能力向海外發展,成為區域型的金融機構,因此公股金融機構減半、金控合併、組成三家市占率十%以上的銀行皆有必要性。
例如,比較兩岸金融機構的資產,本國民營化銀行規模最大的是納入農銀的合庫商銀,達七六四億美元,就金控合併資產而言則為國泰金的九八一億美元,分別略高於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但國泰金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資產僅三七○億美元,就只有大陸城市商銀的規模(,三商銀的規模也都與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相當,登陸拓展業務應綽綽有餘。
資產未破千億美元
台資銀行落後國際性金融機構
不過,若從參股大陸銀行的主要外資金融集團資產都超過一千億美元來看,即使是規模介於四五○億至五五○億美元的富邦金、中信金、第一金、華南金,就都只算是中型金融機構;透過互補合併擴大規模,是最初政府鼓勵,也是較快速的成長方式。
惟實際執行上,去年工會勢力足以迫使台企銀標售案以流標收場,而最近因兆豐金董監改選的「殷鑑」,行政院也決議全面停止官股釋出,並且宣示將全力捍衛明年官股在華南金、第一金董監改選後的經營權,避免重燃「財團化」疑慮;公股一邊要民營化,一邊又要續掌主導權,不知民營化的意義何在?
而這次中信金有能力籌資並從市場收購兆豐金至少十五%股權,卻可能受制於主管機關希望顧及的社會觀感問題,暫時無法進一步加碼或推動合併,也將讓民營金控無所適從。例如,當中信集團依承諾補足開發金十五%持股後,是否就能夠擔保政院對中信辜家同時主導開發、中信兩大金控,並規劃併入兆豐金的藍圖不再全力抵制?
國內金改的遊戲規則反覆,投資人對合併題材已不抱太大期待,對公股銀行興趣濃厚的國泰金,也只能按兵不動,或轉往海外尋求併購機會;倒是,台新金高價吃下彰銀特別股,加碼持股至三成的投資案亦獲核准後,兩家金融機構幾乎確定可以通過合併;台新金第一季末總資產達七二一億美元,單是台新銀與彰銀的資產合計也有六七三億美元,因此將是少數可以排除金改政策風險,專注於自我成長的金融業者。
- Jul 07 Fri 2006 19:09
經續會 國銀登陸最後曙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