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芽技術 - 無線通訊的最佳解決方案

 
------------------------------------------------------------------------------------------------------------------------------------

藍芽技術於日常生活影響深遠

藍芽技術(Blue Tooth)是新一代無線連結科技,也是通行全球的無線連結標準,由於是使用成本低功率的無線電傳輸技術,讓不同產品(例如印表機、PDA、PC、傳真機、鍵盤、Notebook)於短距離進行資料傳輸及溝通,因此藍芽不必使用任何有線的傳輸線路(例如電線或纜線),就能連接各種數位設備,讓所謂的行動通訊美夢成真。藍芽技術已經成為襲捲通訊產業的殺手級技術,也即將成為行動電話、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和其他電器設備的標準功能。

藍芽為短距離的無線區域網路傳輸標準

藍芽為短距離的無線區域網路傳輸標準(長距離的無線區域網路傳輸標準為IEEE 802.11),藍芽起源是從行動電話而起,為了要解決行動電話及其周邊相互連線的方便性,由易利信、諾基亞、IBM、東芝及英特爾等廠商共同所定義及發起的無線傳輸技術標準。而在2001年Comdex Fall電腦展,讓人意外地發現無線通訊應用產品已經愈來愈多了。其中包括了筆記型電腦、PDA、數位相機等,大部份都已具有藍芽或IEEE 802.11架構之無線傳輸功能。將來如何進一步將「無線」的概念「生活化」,不再只是侷限於資訊產品,是無線通訊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如「資訊家電」就是一個應用無線通訊技術之新興概念…「空心菜吃完了,怎麼辨?沒關係,只要在資訊冰箱中的控制面板輸入『購買』,透過無線傳輸,商家便會將空心菜自動送達。」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AN)成為未來的主流已是一個很接近的夢想,目前機場,以及若干連鎖咖啡店、飯店、書店、圖書館都已經建置了無線區域網路。

藍芽技術與紅外光無線傳輸技術(IrDA)相似,皆為短距離的無線傳輸。但是紅外光無線傳輸裝置在進行資料傳輸時需將兩傳輸裝置對準,而藍芽為「點」傳輸技術,在進行傳輸時,資料從發射點以球狀向四面八方進行傳輸,故在應用性及方便性上而言,藍芽技術是比紅外光無線傳輸方便多了。

藍芽的運作原理 - 跳頻展頻技術

藍芽技術運作的原理主要是運用跳頻展頻技術(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 FHSS)方式,使藍芽晶片的兩端,以某一特定形式的窄頻載波同步地在2.4MHz頻帶上傳送訊號。詳細來說,此FHSS的傳輸技術,是將欲傳輸的信號透過一系列不同的頻率範圍廣播出去,而由傳送裝置先傾聽頻道(Listens Channel),若偵測出頻道處於閒置狀態時,信號便由此頻道傳送出去;反之,若偵測出頻道為使用中,便使用跳躍程序進行傳送。重要的是,傳送與接收必定要同步切換頻道才可以正常接收資料。藍芽最多可進行1對7的傳輸,除了資料之外,也可以使用CVSD (Continuous Variable Slope Delta-Modulation)技術來進行語音傳輸及使用分時多工(TDMA)協定技術之通訊協定。在藍芽技術中,無線電的發射功率為0dBm (Power Class 3),傳輸範圍約為10m,將來可以達到50公尺。傳輸功率的範圍為1mW到100mW (Power Class 1、2),傳送功率的大小與系統的需求有關,但是要達到100mW功率的傳輸時,則須在射頻前再加上一個射頻放大器(Power Amp)裝置,以增益約為20dBm的功率放大。傳輸速率(Transfer Rate)理論上為1Mbps,實際有效速率最高只可達721kbps,未來可以達到12Mbps。

藍芽技術的理論架構

藍芽系統的基本架構可分為Link Manager & L2CAP 、Radio & Baseband、Application Framework & Support及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等四個層次類別:

  • Link Manager & L2CAP (Link Layer Control & Adaptation Protocol):底層通訊協定的功能,Link Manager負責Baseband連結的設定,釋放及管理;L2CAP負責包割與組裝(Segmentation & Reassembly)、通訊協定多工處理(Multiplexing)、服務品質(QOS:Quality of Service)等服務功能。
  • Radio & Baseband:硬體模組的設計,具有射頻處理和基頻調變的功能。其中,Radio射頻模組(RF Module)負責頻率合成、資料轉換和雜訊過濾;Baseband基頻處理則負責訊息編碼及加解密編碼、跳頻以及封包處理等。
  • Application Framework & Support:可依據語音、數據、控制等不同之需求,提供應用軟體所需的通訊協定功能與相對應之應用程式介面。在此層面下又包括有RF Comm、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TCS (Telephone Control Service)等三種架構,分屬不同的技術任務。
  •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 (HCI):負責界定藍芽與Host設備間之連結界面的控制指令,在HCI這部份一般可以分為USB、RS232、UART等三種介面。

    藍芽技術衍生出多樣化應用產品

    藍芽技術的應用包括了:電腦與電腦之的檔案傳送(Computer to Computer File Transfer)、撥接網路模式(Dialup Networking)、自動資料同步(Automatic Synchronizer)、三合一的行動電話(The Three In One Phone)、頭戴式耳機(Ultimate Headset)、電腦上的免持聽筒應用(PC Speaker Phone)、無線遙控PC連結使用(Cordless Desktop Computer)、明信片的即時傳送(Instant Postcard)、精簡電腦應用(Hidden Computing)、汽車無線耳機使用(Handsfree Car Kit)、網路橋接(Internet Bridge)、互動會議(Interactive Conference)等。

    而藍芽技術應用之電子產品包括: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無線電話(Cordless Phone)、筆記型電腦(Notebook)、印表機(Printer)、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s),區域網路(Network)等,可以將這些有線的產品變成無線。

    藍芽技術未來發展無可限量

    藍芽技術不但傳輸量每秒鐘可 達1MB,同時可以設定加密保護,每分鐘變換頻率一千六百次,因而很難截收,也不受電磁波干擾。 藍芽比一般傳統式紅外線傳輸更快,且不用點對點的成一直線,即可有高效的無線傳 輸效果。這就是藍芽科技在傳輸方面的好處,它能夠允許兩個裝置,在不排成一直線 的狀態下,還能夠以無線的方式傳送資料。不像紅外線傳輸,你必須對準兩個傳輸埠成一直線才有辦法傳送資料。藍芽傳輸甚至無視於牆壁、口袋、或公事 包的存在而可以順利進行。而且藍芽的資料傳輸速度比紅外線傳輸還要快,每秒鐘高達1MB。

    藍芽無線裝置最終的目地是在整合一個通行於全世界的短距離無線電連結,其應用範圍橫跨了通信、電腦周邊、資訊家電、消費電子、網路、汽車等不同的領域。支援藍芽規格的業者包括世界級科技大廠,如易利信、諾基亞、摩托羅拉、IBM、英特爾、朗訊、微軟、東芝、3Com等,Putscher表示,有這些世界級大廠的全力支持下,藍芽傳輸技術正逐漸串起辦公室內的種種設備。

    藍芽技術的優、劣勢分析

    由於藍芽技術最初是由易利信、諾基亞等擁有超過40%市場佔有率的行動電話大廠所發起的,其目的是在擴大行動電話的應用及提高行動電話的需求與價值。現在全球近億台的行動電話使用量與未來可能發展至全球數億台的行動市場的商機,對廠商而言是極為誘人的。同時,任何電子產品與行動市場配合,則其市場需求量即可能暴增數倍。所以不管IC業者,小家電、資訊產品乃至工業產品,莫不爭相研究藍芽規格以期望開發創新產品。無線通訊現有的規格有很多種,以應用環境而言,Home RF適合於室內短距離的傳輸,如家庭的個人電腦、或Cordless電話等家庭無線網路。而無線網路若較長距離的應用,則需使用IEEE 802.11規格。IEEE 802.11b也稱為Wi-Fi,雖然此技術發展時間並不長,現今卻是無限區域網路的主要標準。IEEE 802.11b大部分應用於連結電算產品和網路,藍芽技術則提供電腦之間的聯繫,替代原有的纜線、傳輸線或紅外線傳輸。現今藍芽傳輸的最遠距離大約只10公尺,而IEEE 802.11b最遠可達100公尺。藍芽技術主要在建構一個無線的通訊網路,雖然參與的廠商與日俱增,逐漸形成一個炙手可熱的趨勢,但是仍有其潛在的隱憂,以下為藍芽的未來的優劣勢分析:

    藍芽技術優勢:

    1. 晶片成本較低:對無線通訊裝置使用的晶片而言,單一晶片(One Chipset)為降低成本的主要方法,相較於IEEE 802.11及Hone RF而言,將藍芽晶片製成單一晶片的門檻較低。原因為藍芽為一種短距離的傳輸技術,所消耗的電力較小(發信時20~30mW,待機時則低於0.3Mw),且最低收訊靈敏度,僅僅-70dBm,故單一晶片技術製作較其它系統容易。
    2. 通訊頻帶最一般化:藍芽傳輸使用不須額外申請許可的2.4GHz ISM頻帶,故通訊頻帶最一般化,且在全世界幾乎皆可通,故較易製造此收發通信模組,大大地增加藍芽的發展性。

      藍芽技術劣勢:

      1. 易受其它頻率干擾:在一般家用電器中,有些產品的電波頻率與2.4GHz相近,可能會和藍芽的應用產品發生干擾的問題。雖然針對此一困難,藍芽將整個頻寬範圍割成79個頻道,並使用每秒跳躍1600次的頻道跳躍技術,只要某一頻率遇到干擾立刻會切換到另一頻道。但是如果無線電波頻率過多,難保仍會有相互干擾的問題。
      2. 傳輸速度慢:藍芽為無線通訊的網路傳輸技術,因此對於建構一個良好的區域網路可能有著速度上的問題。藍芽系統的主機最多可連接7台從屬裝置,最高傳輸速度為712kbps。但事實上可能僅達200~400kbps,相對於目前有線環境(LAN)下10/100Mbps的傳輸速率還有不小的差距。如果此些劣勢無法在未來解決,可能造成藍芽的應用僅僅為短距離的傳輸。

        藍芽技術架構開放,應用「無線」寬廣

        儘管藍芽技術仍有一定的限制,但由於藍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架構,限制較少,沒有權利金或專利權的問題,更是世界公認的標準,且藍芽應用領域橫跨網路、通訊、家電、資訊等產品,為該等產品提供相互整合的機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建置藍芽晶片的產品將不斷推出,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無線」寬廣

        藍芽技術多元化應用,造就多項熱銷商品

        藍芽無線裝置最終目的,是在整合一個通行於全世界的短距離無線電連結,其應用範圍橫跨了通信、電腦周邊、資訊家電、消費電子、網路、汽車等不同領域。而藍芽技術可廣泛地應用在各類電子產品上,輕易地將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無線電話(Cordless Phone)、筆記型電腦(Notebook)、印表機(Printer)、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s),區域網路(Network)等這些有線的產品變成無線。已衍生出的實際應用,包含了:電腦與電腦之的檔案傳送(Computer to Computer File Transfer)、撥接網路模式(Dialup Networking)、自動資料同步(Automatic Synchronizer)、三合一的行動電話(The Three In One Phone)、頭戴式耳機(Ultimate Headset)、電腦上的免持聽筒應用(PC Speaker Phone)、無線遙控PC連結使用(Cordless Desktop Computer)、明信片的即時傳送(Instant Postcard)、精簡電腦應用(Hidden Computing)、汽車無線耳機使用(Handsfree Car Kit)、網路橋接(Internet Bridge)、互動會議(Interactive Conference)等。

        藍芽技術受青睞,市場發展蓬勃

        二十一世紀個人行動通訊的使人們感受資訊擷取益發重要,而藍芽技術強調了通訊與資訊的結合,連結了電腦設備、手機、PDA、以及電腦周邊設備等,提供了無線行動通訊、上網及相關產品相互結合的前景。藍芽技術因強調體積小、價格便宜、易於使用,而普遍的為大家所青睞,當藍芽技術的實用產品成熟,應能應用於短距離的無線通訊環境,相信對整個通訊和資訊產品生態將造成相當的改變,大大增加人類的生活便利性。

        藍芽與IEEE 802.11相輔相成,前景看俏!

        英特爾通訊事業處副總兼總經理Sean Maloney日前參加英特爾開發者研討會曾指出,藍芽技術能讓手機、筆記型電腦或PDA之間短距離建立無線網路,而IEEE 802.11則逐漸成為長距離無線傳輸的主流。Maloney表示:「藍芽技術已經成熟,在利基市場中應該會持續有所斬獲,而IEEE 802.11則是無線乙太網路傳輸技術,提供更快的傳輸。使用者將以自行需要採用不同規格,目前大型企業紛紛採用IEEE 802.1,而藍芽將普遍用在取代訊號線,預計到了2007年大部份裝置都配有藍芽傳輸,商店也將利用它做交易。」企業網路將以IEEE 802.11為無線規格,IEEE 802.11b則將成為公用網路做為高速無線傳輸。但是,IEEE 802.11成本比藍芽高、耗電也較多,所以不容易與手機等隨身裝置作結合。將來的電子裝置將有多種通訊選擇,如:藍芽、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AN) IEEE 802.11等,使用者會依照成本、需求做為決定。所以,與其說未來是藍芽與IEEE 802.11的一場戰爭,不如說是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人們一個「無線」的未來!

        理工人才活躍於藍芽技術領域

        藍芽技術領域的工作大致可分為軟硬體設計及機電整合兩部分,人才的要求則包括了C/C++、Windows programming、韌體及Device driver等撰寫能力,IC設計、系統開發及分析、各種通訊協定的設計等,涵蓋了電機、電子、電信、資訊、物理、機械及相關科系的人才,是理工人活躍的舞台。當然,英文說寫流利在現今的高科技產業已是基本要求,較知名的企業大多會要求英文能力要能和外國工程師進行交談,所以理工人在增進自己理工基本能力的同時,也要特別加強英文的進修,以免面試之時,因為英文能力的不足造成應徵工作失敗,或是因為英文能力的不足造成將來升遷機會的流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