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7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至66.5,不如市場預期,消費者物價指數也連續三個月下滑,顯示美國內需疲弱無力,通縮隱憂浮現。投資人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使遭遇季線反壓的道瓊指數上周五出現261點的長黑。
由於景氣復甦展望不再樂觀,就業市場遲遲無法有效改善,民間消費與投資依然低迷不振,而歐巴馬的金融改革法案又即將實施,市場難免擔心花旗、通用與美銀等重量級企業令人失望的財報,只是美股另一波回檔修正的起身炮,日美歐等已開發國家股市的短線轉弱,再度使全球股市前景的變數驟增,近期表現強勢的台股恐怕也難獨善其身。
推動美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來自於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增長,但是庫存循環的特性以及激勵政策影響的淡化,已使經濟復甦腳步放緩的疑慮加深。
美國第一季消費力道已受到壓抑,零售銷售數據的滑落顯示政策補貼措施結束後,老百姓自發性消費動能降溫,加上勞動市場的改善仍陷停滯,房市資產價格下滑又使民眾財富縮水,藉信貸擴大消費支出的趨勢不再,儲蓄率則逐漸上揚,消費貸款逾放比升高。因應降低信用違約風險,銀行提高放款標準,民眾舉債消費的可能也將受限,因此,消費支出成長的速度放緩必將不利美國未來景氣復甦的腳步。
中國經濟在金融海嘯之後,領先全球展現強勁的成長力道,但上半年的宏觀調控措施已經使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回落到10.3%,在歐美經濟復甦前景仍有疑慮時,推動工資倍增計劃,與匯改引發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也將壓抑出口產業的增長。
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往來在人流、物流與金流三方面都將更緊密,台灣金融股股價淨值比僅1.2倍,提供市場高度期待,但銀行獲利能否有效提升,仍須面對中資與外資銀行的嚴峻競爭,科技股雖將進入傳統旺季,但也須面對歐美終端消費需求成長減緩的壓力,因此,理性的台股投資人此刻似乎仍宜正視現實,趨吉避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