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企業體合併是人類商業行為中最複雜、也最具挑戰性的活動。好的交易不應囿於成本,因此成敗關鍵在於合併時機以及文化能否融合,與換股比例或是收購價格無關。


有接近60%的合併案無法滿足兩造雙方原先的期待(來自KPMG研究),最主要原因是兩造雙方文化不相容造成人才流失。所以購併是冒險、高機會成本的,只有對的時機點出現對的對象才有買家出手。
所以合併案大量出現代表景氣邁入擴張期,機會遠大於上開不利因素和風險,可以快速擴充產能和掠奪市佔率,等於資金成本低於時間成本。此外,還會對資本市場造成額外激勵效果,因為大部份的合購併都是溢價購併,造成價格的支撐和同族群的比價效應。


景氣已邁入擴張期
中國民生銀行(市值7,700億台幣)總裁王航表示利用資本市場購併有3大好處:第1是資本市場有價格機制,定價相對容易。第2是上市櫃公司治理較沒問題。第3是交易具彈性,可用現金收購或換股合併。
中國證監會當局也支持上市公司透過合併方式強化體質,自2006年統計至2009上半年為止高達123家上市公司進行購併或重組完成,佔中國目前上市公司總數的8%,位居全球市場之冠,也是中國市場近3年市值暴增350%的重要因素。
我們把眼光放遠到當前全球資本市場,目前正處於合併案頻傳氛圍,包括美國新聞巨擘路透社(TRI-US,市值8,700億台幣)連續整併三家供應商、摩根大通(JPM-US,市值5.4兆台幣)也在11/18收購英國老字號券商Cazenove。
回頭來看台灣市場,郭台銘的群創(3481)出手合併奇美電(3009),台股市值3天內暴增200億元,而台達電、聯電與日月光集團更是動作頻頻,不惜溢價自市場買回自家轉投資公司股份,看好自家集團未來營運不言可喻!
觀察過去大型集團入主或公開收購時機,2005年11月鴻海(2317)宣布以3.57億元買進建漢(3062)一成股權後,台股走出谷底,1年後上市櫃指數漲幅分別達18%及32%。


購併訊息激勵台股
2006年11月,全球最大私募基金企業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宣布以每股新台幣39元收購封測大廠日月光(2311),總額達新台幣2,100億元,為台灣歷年來金額最大的收購案。雖然破局但也表示台灣的掛牌公司價值備受國際資金關注與肯定,日月光股價和台灣加權指數在9個月後都創下5年新高。
台股本波購併潮由本土重量級公司啟動,就是企圖在景氣見曙光前做好布局,創造比2007年更高的獲利與市值,台股長線價值已出現,就不需隨著輿論報導評價誰買貴了而影響投資信心,大潮已起,不需再多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