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署金融MOU後,陸資(中國大陸境內合格投資人、QDII)來台投資即將成行,為避免QDII持股過高,影響相關產業、股市穩定,政府部門決定對於QDII採取「比外資嚴格」標準,由特定產業持股及總量管制進行限縮。
近日金管會將邀集經濟部、交通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等單位,針對QDII投資台灣金融等特定產業規模、比例及是否訂定總量管制上限開會研議。針對金融、電信、航空、運輸等產業,除規定與現行外資持股併計外,QDII對特定產業單一公司持股上限將從嚴管理,由一般產業10%持股限制大幅下調。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證期局長李啟賢,曾在兩岸MOU簽署之前、與金融機構董總座談會上透露,「部分產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確希望對於特定產業,可以進一步限縮QDII投資比例上限」。
據了解,此次限縮QDII考量在於部份產業,尤其是金融、電信、航空等與國家安全、國人權益息息相關,因此,陸資在公開市場買股上限必須限制,陸資管理職權須回歸經濟部投審會,及事業目的主管機關。
官員表示,目前陸資來台投資個別產業公司限制,是依據先前公布的「大陸地區投資人來臺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管理辦法」,該辦法內容為單檔QDII投資某非特定產業,單一公司投資以10%為上限,且不得擔任董監事。新的QDII管理辦法近日將邀請相關主管機關彙整意見,預計年底前完成、屆時對外發布。
此外,金管會也考慮針對QDII來台投資設定總量管制。官員表示,雖然以目前台股單日成交量,QDII來台影響有限,但因QDII規模持續擴增,是否進行「總量管制」將會一併討論,也就是一旦整體陸資投資金額,超過該訂定限額時,即不再開放投資額度。
據大陸方面規定,QDII對於尚未簽署MOU國家以總規模3%為投資上限;大陸行政指導則另訂簽有MOU者以10%為限,以目前約新台幣3,700億規模計算,明年1月MOU生效後,陸資最高有370億元資金,可來台投資。
兩岸簽定金融MOU後,大陸的QDII即將成為挹注台股的生力軍,不料與此同時,也傳出將對QDII的投資行為,給予比外資更嚴格限制的作法。政府整體施政,對陸資來台是朝開放的方向努力,如此的方式,乍看下頗唐突,內涵也值得深究。
其實政府的大方向,是希望扭轉目前兩岸投資不對等、過度偏向台資向大陸挹注資金的情況,尤其大陸的經濟實力明顯上提,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技術層次甚至可能超過台灣,讓陸資來台投資,是趨勢也是務實的作法。
但兩岸畢竟還在建立互信的過程中,歡迎陸資來台的同時,又擔心萬一情況失控,不知不覺間,讓陸資掌握了特定產業、公司的主導權,對於開放過程中的規範,我方顯得格外謹慎。
因此所謂的「偏嚴管理」,倒也並非對於陸資不歡迎,而是想拉出一條線,把財務投資與直接投資行為這兩種行為,明顯區分開來。
對於財務投資,將嚴格要求只能從事將本求利的投資行為,不可將持股用於取得董監事席位,避免出現暗渡陳倉,利用財務投資之名拿下足夠股權,時機成熟時化暗為明,轉為直接投資;真想來台灣發展產業,就按照直接投資的程序走,從投審會開始一關關的遞件申請。
這導致QDII來台前的配套措施,出現了比目前對外資的約束還更嚴苛的跡象。單一公司10%持股上限要向下調整,還可能對整體QDII的投資,給予總量管制的限制。
突顯的是,政府對於陸資來台,充滿「又愛又怕」的矛盾心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