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中之香港、南韓與新加坡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去年同期比較之成長率,都維持強勁,而且就第三季股市的表現來看,都迭創新高,而且除新加坡之外,其他從七月起始到該季高點,都有兩位數的漲幅,顯示其經濟成長與股市表現同步。

     香港第三季GDP與去年同期比較,成長六.二%,略高於原先預測的六.一%,主要是拜區域內消費者支出較去年同期大增九.七%所致,而其股市表現更是亮麗,從第三季之初到其該季最高點,共上漲一七.七九%,而且是一路創下新高。

     南韓第三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五.二%,高於原先預測的五.一%與前季的五%。不過專家指出,若與前季比較,顯示南韓經濟成長略有減緩,尤其是其最為依賴的出口,與前季比較,南韓第三季僅成長一.五%,不及第二季的五.二%與第一季的二.七%。不過儘管如此,首爾股市第三季依然亮麗,第三季之初至該季最高點共上揚一○.一%。

     新加坡第三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八.九%,不如原先預測的九.四%,不過仍高於前季的八.六%,而且也是四小龍中成長最為強勁的。新加坡官員表示,第三季表現略微叫人失望,主要是由於外在環境使然,主要是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導致內部消費減緩,進而影響出口。

     此外,中國經濟第三季表現也與股市同步,其第三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五%,而其股市(上海證交所指數)自第三季起始到該季高點,上揚近四五%。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公布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不但超過五%,還達到五.四六%,修正幅度之大令各界大吃一驚,每個看到數字的人一開始都懷疑自己看錯數字,稍定神再看才發現,台灣經濟成長果真這麼好,這一高經濟成長使得央行在對抗通膨這件事上,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主計處所編製國民所得統計向來嚴謹,GDP這項統計分別由支出面及生產面進行估算,在實務上由支出面所編出來的數字與生產面不會剛好相等,最後總需透過專業判斷,微調以使支出與生產兩面平衡,以符合經濟學理上供需恆等的關係。

     統計與預測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主計處每季除了會編製前一季的GDP外,也會對全年的GDP進行預測,前主計處第三局局長詹德松曾以雕塑石膏像妙喻這項複雜的預測,他說,二百多條計量模型預測出來的數字只是個雛型,就像石膏像模子印出來後,總還得經人工再修一修,最後的作品才告完成,顯見預測一樣也涵概專業的判斷。

     主計處歷來對統計或預測泰半以穩健著稱,面對統計或預測初估出來的數字,最後的修正總是力求穩健,像本次一下子上修○.八八個百分點的情況,極為罕見。正因為不論預測或統計,由雛型至最後拍板的數字仍有專業調整的空間,除非有極樂觀的理由,否則主計處通常會選擇微調,以免下一季碰到意外又下修回來。

     主計處這次會如此大幅上修,已有許多人提出質疑,但我們寧可相信主計處仍秉持專業判斷,這意味台灣經濟前景一片樂觀,而第三季逼近七%的經濟成長,意味過去央行顧慮升息會窒息經濟的陰霾已一掃而空,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瞬時海闊天空,另外,外資如果相信這個數字的話,接下來熱錢也可望大舉進入台灣,台幣升值、股市翻揚皆指日可待。

     值得注意的是,讓主計處本次大幅上修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出口大增,而觀察台灣出口結構,台灣出口市場有四一%集中在中國及香港,今年前十個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大幅成長一一.五%應該就是讓經濟成長上修的重要原因,若這個推論是對的,政府還能如此漠視兩岸政策嗎?

     今天這項漂亮數字最令人難以明白的是,這些年前有九十三年六.一五%的經濟成長,後有今年五.四六%的經濟成長,這麼亮麗的經濟成長卻沒有等幅的反映到薪資的成長上,九十三年迄今國人的平均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僅一.三%,與經濟成長極不相稱,經濟成長的果實到底跑到哪裡去了?這也許是許多國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