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對台灣的銀行業開大門了,但台灣的銀行家們,真準備好了嗎?
信用卡市場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可說是付出了千億元的龐大學費,大陸為發展兩岸金融往來關係,願意以政策支持,提供市場大餅予台資銀行的同時,台灣銀行業最該做的,是要把過去慘痛經驗的教訓,帶進中國市場,寧可投入時間和資金,預先把風險控管機制好好建立,絕對沒有機會,再付出更高的千億學費。
中國銀行業不是沒有發展信用卡市場的前例,事實上,招商銀行信用卡部門,早年是台灣的中信銀信用卡團隊協助建立起來,台灣的主要發卡銀行中信、國泰、台新等,多年來,也陸續有信用卡部門主管被陸銀挖角,在台灣為打銷雙卡呆帳的同一時期,中國銀行業也在為信用卡市場的秩序形成而掙扎。
台灣發出第一張新台幣計價的信用卡以來,代表銀行業的營業能力,已從粗線條的企金融貸業務,邁向消費金融裡最瑣碎的個人信貸業務。
之後隨著民營銀行開放,台灣個人信貸市場如脫韁野馬,造成2005年間的信用卡市場和個人信貸呆帳雙高峰,連帶搞倒了7家小型銀行,和發生無數次的銀行整併,至今其後遺症,仍繼續危害這個市場。
這樣的問題,發生在市場規模較中國小甚多的台灣,主管的金管會耗損了3位主委,台灣社會也為無端浮現的卡奴族群,賠上無數資源,成為台灣信用卡風光史上的陰暗一面。
一旦,跨進中國市場,台灣的確有很多經驗可以移轉,諸如把個人風控系統搬過去,把信用卡經營模式移進去,再複製一套信用卡電話客服中心,可是,如何讓競爭不致重蹈覆轍,只怕更是攸關長遠利益與市場健全的當務之急。
此外,中國市場之大,並非台灣多數金融業者所能想像,這個市場一旦開放,台灣業者憑著「台灣經驗」,有可能駕御得了構建遍及全中國的通路網絡嗎?
台灣的銀行準備好了嗎?在信用卡業務面上,或許綽綽有餘;但最值得注意的大環境風險控管上,恐怕是誰都不能掛保證的一大疑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