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概念,引發中產階級消失的恐慌。然而,M化力量的影響力也正席卷各產業,從2007年台灣科技100強的榜單中就可嗅出,台灣IC設計公司正面臨M型化交叉口的矛盾。
二○○三年,台灣IC設計業的產值僅為新台幣一千九百○二億元,二○○七年底,卻將達到新台幣三千六百九十七億元,等于是近兩倍的成長規模,而且台灣每家IC設計公司的平均收入已升高為一千一百一十萬美元,遠遠超過韓國以及中國,穩居全球第二的位置,這些風光數字的背后,卻隱藏了一場看不見的變革。
在二○○七年最新的台灣科技一百強榜單中,屬于IC設計類的公司總共有九家上榜,其中,營收最高的聯發科(新台幣五百六十四億元)與營收最少的松翰(新台幣二十九億元)差距達十九倍之多,這代表著什么?
◎中小型公司無生存空間
「要做大(追求市場最大量能)還是要強(追求市場最大利潤),將是未來台灣所有IC設計業者不得不做的選擇,已經沒有中間的區段可供存活,」工研院產業經濟與知識研究中心IEK產業分析師簡志勝認為,未來台灣IC設計產業將走向大前研一筆下的M型社會,一端往主流市場的核心前進,追求產能應用最大化(如聯發科打下中國手機芯片半壁江山),另一端則朝技朮專精、利潤極大化,有如繞著恆星(主流產品)跑的衛星設計公司(如供應任天堂最新游戲機Wii之CMOS感測芯片的原相等公司)。
過去在○.一八微米制程時,一顆IC的總體開發成本為一千五百萬美元,但是到了九○奈米時,開發成本卻大幅成長至三千萬美元以上,因此沒有足夠營收規模或是獲利甚佳的業者,根本就無力負擔。
然而M型的右邊也不一定是砸大錢就能成就一切的深邃藍海,就像過去台灣IC設計龍頭威盛,曾提出過大范圍產品開發的「迦南計划」,最后卻以失敗告終。「其原因就在于台灣IC設計公司的規模與國外大廠相較仍過小,所以不適合一次同時啟動多項開發計划,應該要集中心力,一項一項發展才對,」簡志勝明白點出台灣IC設計公司發展的症結問題所在。
從威盛的失敗,再來對照聯發科的成功。「我們透過先開發一項成功產品,成功了,再做下一項產品,因為專注是最好的策略,」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曾在一個公開場合不藏私地向大眾宣告聯發科的成功策略。
「所以未來台灣的IC設計業者將會面臨朝右邊的追求量能極大化主流市場核心發展,抑或是朝左邊追求利潤最大專精衛星工廠的兩種選擇,」簡志勝認為,這種分工二極化現象的發生,就如同M型化社會的概念一致,中間規模的公司將日漸消失,因為這種情況已經在今年的榜單上真實發生。
◎不斷研發創新才能生存
此外,今年榜單的另一項特點就是,將近一半都是新面孔,而這也代表著台灣IC設計產業依舊逃不掉一代拳王的歷史宿命。
過去,當有熱門科技產品現身之際,首先受惠的通常都是國際品牌大廠,繼之才是台灣相關芯片、零組件以及組裝業者,因此台灣IC設計業者几乎都是被終端產品牽著走。「只要你壓對寶,今年就是好年,但是當產品退燒之后,卻無以為繼,最終只能高挂拳套,不再登台,這就是一代拳王的悲哀,」簡志勝說。
不過,雖然每年都會產生一半以上的新面孔,但也有一半的舊面孔正努力藉由擴增產品線與研發實力,以繼續留在台灣科技一百強榜單之內,証明一代拳王的宿命并非絕對無解。
隨著全球市場不斷擴大、台灣IC研究實力不斷提升,以及實力養成累積到一定能量,加上德州儀器(TI)或二○○六年剛從飛利浦分割出來的恩智浦(NXP)發展經驗,剛好給了台灣IC設計業者一個最好的案例模板,「唯有擁抱整個解決方案的公司,才有競爭優勢,」拓?產業研究所分析師李永健說。
「過去,台灣IC設計業者市占率僅為五%時,別人不一定會把你當對手,但是當你成長到一○%時,就一定會遭遇被夾殺的命運,」李永健認為,唯有不斷創新,發展新的產品線,并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解決方案,才能讓自己擁有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也才能從一代拳王變成擂台霸主。
「聯發科以及新科股王立 就是靠著不斷持續研發新產品,才能源源不絕地挹注公司營收,」高盛証券科技產業分析師鄭昭義認為,現在的股王爭霸戰,已經成為老將與新秀并起競逐的混沌態勢,因為他們都能從既有條件中去發展出整套解決方案的能力,而且也都有終結一代拳王的實力。
◎中國供應鏈為下階段重點
現在的台灣廠商其實正在復制過去成為美國供應鏈一員的角色,希望能在未來有像聯發科一樣打入中國市場供應鏈的機會,因為連英特爾(Intel)都在中國大連投資設立高階技朮的六五奈米制程晶圓廠時,就可清楚知道中國供應鏈的誘惑力,連英特爾都無力抵擋。
只不過聯發科寶力未老,而立 、原相等新秀亦如猛虎出柵,看近日股王爭霸戰輪替變動之頻繁,就可知老將新秀各有機會搶占王者之位,「只是坐得上去,有時得靠運氣,但是要能坐得久,就一定得靠實力,」率先提出一代拳王理論的蔡明介,自然非常明白實力對IC設計公司的重要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