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家近兩年股票初次上市(IPO )的新股上市公司,前三季每股獲利有七成衰退、達20家,不僅股價沒有蜜月期,營運也讓投資人失望,更影響未來資本市場發展。

專家提醒,政府推動資本市場擴容、向海外台商招手等,更要重視發行市場的企業品質,避免留給市場「為推動上市而上市」的負面印象,不但無法達到強化資本市場的目的,還可能讓投資人對股市投資的信心愈來愈差。

政府推動三年250家新上市櫃公司的資本市場擴容計畫,去年第一批櫃轉市、IPO的30家新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平均每股獲利高達5.65元,有20家獲利成長;大幅超過上市公司平均2.68元每股獲利,也超越台灣50指數50檔龍頭成份股的每股5.54元平均獲利水準。但新股上市獲利風光僅曇花一現,以去年IPO上市的18檔新股觀察,今年前三季獲利保持成長僅有昱晶(3514)、揚明光(3504)、新世紀(3383)、旭曜(3534)四檔;今年IPO上市的九檔新股,只有全智科(3559)、晶彩科(3535)、綠能(3519)三檔成長。

換言之,在27檔IPO新股中,前三季每股獲利成長只有七檔,卻有20檔新股上市後獲利即衰退,衰退家數比率達74%,等於每四家新股上市即有三家獲利衰退。

值得觀察的是,去年18檔IPO新股上市當年,每股獲利衰退只有六檔,12檔成長;今年九家IPO新股,去年業績衰退也只有二檔,七檔成長。但上市不久,今年多數IPO新股的業績表現都風雲變色。

法人指出,新股上市多數業績呈現衰退,固然與今年全球遭逢金融風暴、全求經濟衰退疑慮有關;但基本上新股上市後業績即呈現衰退現象,已是資本市場多年來的「通病」,甚至還有新股上市二、三年即爆發「地雷股」的案例。

這也顯示,部分發行公司為了爭取上市,在申請階段多有「刻意包裝業績」的現象。一旦達成上市目的後,業績表現立即「露餡」,嚴重衰退到讓市場難以想像。

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去年推動新上市櫃家數配額都順利達成,但今年受股災影響,證交所勉強達成30家新上市股目標;櫃買55家新上櫃股目標仍待考驗。但二個市場都透露在全球經濟衰退中,未來達成目標配額壓力很大;觀察IPO新股的業績表現,政府推動250家新股上市櫃的「硬政策」,也到該改弦易轍的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