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兩大房貸業者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流動性風險所造成金融市場波動,瑞士信貸證券大中華區金融產業分析師林淑娥昨(14)信心喊話指出,台灣金融業所持有的MBS都獲得擔保,勿過度驚慌,現在應該採取「賣金融股、買壽險股」的策略。
林淑娥認為,美國經濟走下坡,對金融體系企金業務的挑戰才剛開始,企金資產品質確實得詳加追蹤,以下是她接受本報專訪紀要。
問:可否解釋這次美國房貸業者風暴源由?
答:美國政府過去為扶植房市,設立類似房利美與房地美這樣的房貸機構,其中也含有部分私人股權,這些房貸機構所發行的房貸跟其他銀行的最大不同,在於沒有明文規定「政府可以完全擔保」,但過去幾年來,美國房市開始走下坡,這些承包過半房貸的業者最後也將面臨破產威脅,但美國政府不可能放手不管,因為斷頭後對美國房地產價值重估將是大災難。
因此才會出現美國財政部長鮑森緊急請求國會通過購買房利美與房地美股權的消息,也意味著過去隱晦不明的政府背書情況,將「化暗為明」,這也是為何外資圈都說,對股東不利、但對債權人有利,因為若增資將會稀釋股東權益、但債權人將確保可以拿得到錢。
問:難道壽險業者沒有認列問題?
答:按會計原則第34號公報內容,金融證券在財報上所呈現的「沒有活絡市場證券」、「持有到期」、「備供出售」、「交易證券」等4種方式中,只有「備供出售」與「交易證券」這兩項必須分別在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中mark to market,壽險業投資海外MBS是放在「沒有活絡市場證券」項下,意義跟「持有到期」是一樣的、是不用mark to market的,若有損失要認列,也得建立在到期後無法收回,但有了美國政府的介入,此一情況是不成立的。
問:外資法人近期大賣金融股的原因?
答:除了美國房貸業者風暴所造成的恐慌性賣壓外,我想最大問題應該在前幾週所陸續浮現的企金資產品質恐惡化,雖然我不認為會造成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但跟國際油價走勢或美國經濟表現連結性較高的產業確實存在較高的風險,這對台灣企金資產品質將是挑戰,過去一陣子外資圈頗為盛行「賣壽險股、買金融股」,現在應「賣金融股、買壽險股」才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