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金融泡沫破滅之後,令美國金融專家對於日本銀行業這般沒有風險觀念的行事作風,大感不可思議;當時還有不少來自美國的金融專家,遠赴日本去協助當地金融機構的重整:其所宣揚的,正是美式的金融經營管理的理念。相當諷刺的是,經歷了十餘年之後,這一回美國的金融機構竟然犯下同樣的錯誤。

眾所週知的,先進國家(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的國民較為守法,而這些地方的金融市場在各個方面,也都較為上軌道;有人就據此以為,先進國家的投資人因此比較不投機。然而,根據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報導指出,在過去的一百年以來,全球所出現的三大股市泡沫現象,分別是發生在:一九二○年代與一九九○年代時的美國,以及一九八○年代的日本;亦即,過去一百年來全球的三大股市泡沫,不是出現在美國,要不然就出現在日本。

而當時背景的共同之處:因為通貨膨脹率(inflation)很低,而使得當時美、日的中央銀行所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反而刺激了當地資產價格的大幅揚升—其實是另一種型態的通貨膨脹。當任何型態的資產價格持續大幅揚升的時候,利益薰心,投資人往往就將﹁風險﹂一事忘記得一乾二淨;就人性這個方面,顯然是不分先進,抑或是新興市場國家(emerging economies)。

※金融裂縫

身為過去百年來全球三大股市泡沫中的第一個,一九二○年代末期的泡沫,同時也是最為嚴重的一個:破滅之後,除了導致了美國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之外,全球的經濟景氣也因而飽受打擊。

而美國在一九九○年代末期所引發的另一場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之際,當時美國的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亞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為了避免讓美國重蹈日本金融泡沫破滅的覆轍,於是趕緊大降息幅:當時其貨幣政策之具有彈性,打破了中央銀行以對抗通膨天職的一種傳統。儘管老葛因而讓美國的經濟景氣免於衰退,不過,長期性的寬鬆貨幣政策,豈料,後來卻又引發了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住宅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現象。

葛林斯班前後當了十八年半的聯準會主席,並因此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為長久的紀錄;而當地貨幣政策在葛林斯班的主導之下,固然是讓美國創下了其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為長久的一個繁榮期,不過,如此同樣的一種貨幣政策,卻也是造成了後來外表看似繁榮的美國經濟裡頭的許多後遺症的罪魁禍首:負債(它同時對於全球經濟也帶來了極大影響)。﹁葛林斯班時代﹂已經走入歷史了;然而,整個事情並沒有辦法因此就全然地結束;而目前美國經濟上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是當前的聯準會主席斑恩‧柏南克(Ben Bernanke)所必須面對的嚴厲挑戰。

換句話說,美國雖然避開了一九九○年代末期所引發的網路泡沫破滅之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目前當地住屋房地產市場的一個爛攤子,未來將給當地經濟帶來如之何的影響,恐怕還得進一步地來觀察:儘管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差異性,不過,隨著美國﹁次級抵押房貸﹂風暴愈演愈烈,目前也有些經濟專家開始指出,當前美國住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現象,與當年日本金融泡沫破滅的情形,著實也有著令人擔憂的相似之處。

美國的﹁次級抵押房貸﹂風暴於今年的八月間﹁正式﹂引爆;由於美國是一個多角化的經濟體,房地產市場在美國整體經濟裡頭所佔據的比重,其實也不算太高,當時沒有人會認為﹁次級抵押房貸﹂是一個了不得的問題。豈料,隨著時間的過去,﹁次級抵押房貸﹂所引起的一個金融裂縫,卻只是愈加地擴大,最後迫使了包括:美國的聯準會、歐洲央行(ECB)、英格蘭銀行(BOE)、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日本銀行(BOJ),以及瑞典央行等先進國家中的七大央行,必須聯手地來對全球金融市場挹注資金,以避免信用緊縮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而挹注的規模至少在600億美元之上。

根據日本東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Bank of Tokyo-Mitsubish UFJ)的一位經濟專家的看法,除了金融寬鬆的現象之外,其所處的一個金融的實驗時期(financial experimentation),亦是目前美國住屋房地產危機與當年日本金融風暴的共通點。
 
※天衣無縫

就日本的情況來講,在年年對美國產生了巨額的貿易順差(trade surplus)之後,到了一九八○年代的中期,美國政府於是開始對日本施壓,要求日圓兌美元匯率升值,以及開放當地的市場(如今的箭頭則指向中國)。

而如此的大環境,除了導致日本金融寬鬆的現象之外,日本的金融體系也出現了革命性的改變:各種的金融衍生性商品(derivatives),以及金融槓桿的操作方式等,於是因應時代的新需求(避險)而生。在當時日本銀行為了消弭日圓兌美元匯率進一步升值的壓力,於是不斷調降當地的利率水準,豈料,最後卻引發了日本一場規模前所未見的金融泡沫(當日銀眼見情勢不對,並趕緊反轉升息的時候,一下子便刺破了泡沫)。

在美國方面,在過去的幾年以來,當地也經歷了﹁抵押資產證券化﹂(the securitisation of morgtage assets)的一個具有實驗性質的過程;而所謂的﹁次級抵押房貸﹂,則可以說是美國金融實驗中的極品。傳統上,當銀行在作貸款的時候,總會對客戶作徵信方面的調查與評估;然而,﹁次級抵押房貸﹂機構貸款給其客戶的時候,這些繁雜但卻有其必要的過程,居然可以全免,全然是一種﹁忍者龜式﹂(ninjas)的貸款方式;亦即,即便是無收入(no income)、無工作(no job),抑或是無資產(no assets)的人,照樣可以取得貸款︵不過,一開始的利率水準較低,但之後貸款戶就必須承受極高的利率負擔了︶。

如此具有高風險的一種貸款新業務,之所以能夠推出,就是因為承辦﹁次級抵押房貸﹂的機構,將其債權加以證券化:包裝成為債券之後,再拿到美國的債券市場去銷售(任何商品都可以證券化,乃是當今美國金融市場的一大特色)。在當時美國住屋房地產的歷史性大多頭市場之下,一切看起來,就是這麼的天衣無縫。

※寶貴教訓

這一回美國的金融危機,主要是出現在住屋房地產市場這個部份;相對而言,一九九○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機,則是以商業用的房地產市場為主。在事況最為嚴重之際,日本金融機構的放款,居然有高達了五分之四左右的比重,與當地的房地產皆扯上了關係;因為當時日本的房地產市場也正處於歷史性的大多頭行情,根本沒有人可以意識的到,地小人稠、經濟持續壯大的日本(當時許多人還相信,日本終究會取代美國經濟龍頭老大的地位),房地產市場的行情也可能出現暴跌的一天。因此,只要房地產的價格持續揚升,房地產相關的(抵押)貸款就不會有問題。

在日本的金融泡沫破滅之後,還令美國的金融專家對於日本銀行業這般沒有風險觀念的行事作風,大感不可思議;在當時,還有不少來自美國的金融專家,遠赴日本去協助當地金融機構的重整:其所宣揚的,正是美式的金融經營管理的理念。

然相當諷刺的是,在經歷了十餘年之後,這一回美國的金融機構竟然犯下同樣的錯誤:只要住屋房地產的價格持續揚升,﹁次級抵押房貸﹂的相關債券就不會有問題;當時美國金融業界的看法是,或許局面地區的住屋房地產市場景氣降溫的情形可能出現,但是要叫美國住屋房地產市場景氣,出現全面性衰退(正如同目前的窘境),如此的情況就實在難以接受了。

也正因為如此,在歷史性低利率的一個大環境之下,美國許多金融機構的手中,便大量持有著﹁次級抵押房貸﹂的相關債券。

※人為救助

當年日本的金融危機,其所造成的衝擊,基本上,主要還只是侷限在自己本國之內,畢竟日本還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社會;相對而言,在經歷了十餘年之後,全世界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程度已是愈高了,而透過了國際金融市場中愈來愈複雜而密切的網絡,很快地,其所造成的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的效果。其實無論是過去日本版的金融危機,抑或是當今美國的現代版,當危機真正爆發之前(醞釀已久),還是有著種種的預兆一個個浮現,只是人們總是將之忽略掉了;看來,人類顯然無法從歷史的教訓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當日本的金融危機快速地蔓延開來之後,日本短期的貨幣市場(money market)也立即出現了銀根緊縮的現象─正如同當前歐、美國家所出現的情形,因而迫使了日本的銀行業開始對當地的企業界緊縮貸款;再加以,東京股市自其歷史性天高陷入了十餘年的空頭市場,企業界資金籌措無門,整個經濟景氣於是也開始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最後,日本的民眾接著又對於當地的銀行業失去信心(金融機構倒閉的事件開始出現,再加上,存款利息水準又低),日本的銀行業界於是又挨到了另一記的打擊,整個惡性循環於是反覆進行。

這一回美國的﹁次級抵押房貸﹂最令人擔心的地方,就在於危機爆發之後,美國政府似乎一直試圖以﹁人為救助﹂的方式—例如,展延﹁次級抵押房貸﹂利率上升的時間,來平息整個風暴,並相信假以時日,風暴自然會平息。當初日本人就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以至於日本的金融體系惡化的程度,一直沒有透明化,而隨著時間的過去,最後問題只是愈來愈惡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