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即將簽署ECFA,這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如果未來談判順利,在十年內兩岸將完全實現自由貿易;如果能因ECFA打開台灣通往區域整合的道路,甚至可在20年內實現全球性的自由貿易,這應該是台灣自1960年啟動「出口擴張」經濟成長政策以來,最大的政策變革。

1960年的政策變革搭配了加工出口區、獎勵投資條例等政策配套,啟動了40年的加工出口年代,使台灣成為西方企業在亞洲的工廠,創造了高度的經濟成長和前所未有的繁榮。這次的ECFA也勢必啟動一個嶄新的時代,而且需要完全不同的經濟發展思維和政策配套。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首先要和舊時代說bye-bye;和傳統加工出口的先聖先賢們說再會;和終日緬懷大唐盛景的前朝遺老們道別;和流亡海外延續傳統加工出口王朝香火的志士仁人們說聲祝福,從此台灣要走向一條全新的道路,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在這個全新的時代裡,出口仍將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否則沒理由花這麼大力氣冒著政治風險把出口的路障一一清除。但未來的出口不再是台灣勞工的血汗結晶,也不是中國大陸無辜而脆弱的農民工的抗壓勞作;未來的出口將是台灣人的腦力結晶、台灣人的創意、台灣的文化、台灣人的友善而貼心的服務。這些彰顯台灣人核心能力和核心價值的商品與服務,必須貼著台灣人的品牌,潛藏著台灣人的智慧,卻是許多人(包括兩岸勞工)的共同作品。

品牌行銷是台灣在新時代的重點工作。唯有品牌才能把台灣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到中國乃至全世界,極大化自由貿易的效益。就兩岸而論,對方大,我方小;市場在對方,生產能量在對方,唯有掌握品牌才能善用對方的市場和生產能量,而不是被對方的市場和生產能量邊緣化。

這就好比兩個水塘相接,水會往哪邊流動,不在水塘的大小,而在其位置的高低。品牌是資源的聚寶盆,唯有品牌才能整合兩岸資源,創造價值,主導兩岸生產的分工。兩岸大小懸殊,資源流通的障礙既除,若不能掌握凝聚資源的力量,則台灣不僅無法在自由貿易中獲益,反而可能失血。

有了品牌,才會有創新,才會有自主性的研發,才會有服務,這些都是台灣提升價值之所需。創新、研發、服務是台灣在兩岸乃至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元素,而它們都必須由品牌驅動。這是台灣在ECFA之後,應該重新聚焦的經濟活動。台灣有了創新、研發和服務的能力,兩岸的製造生產分工即可依循比較利益原理,自動到位。但生產布局無論如何異動,台灣永遠是價值創造的源頭。

因此,ECFA啟動的新時代配套既非租稅優惠,也非產業輔導,而是一個塑造品牌基地的法規與制度環境。這包括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優質的研發制度、全球化人才的培養和羅致、行銷能量的建立等。這些軟性建設和軟性實力的育成,才是後ECFA時代政策的重要配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