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的簽署,頗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此一政策引發諸多爭議,反對者與贊成者攻防不斷。當台灣競爭者(韓國、新加坡)紛紛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台灣卻無法參與,加上生產外移、投資減少,以及外資企業的觀望,台灣企業面臨的挑戰險峻更勝於以往。

此刻兩岸的經貿政策的鬆綁,自由化與經濟合作,也許非解決經濟困境的唯一方法,但卻是值得評估參酌的途徑。因此,兩岸經濟重點在於企業自身怎樣去了解這一波轉變,並思考自身在這一波衝擊中的應變之道,如何順勢取得躍上世界舞台的入場券。

台灣過往將自身視為亞太營運中心,但從數據來看,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為7500億美元,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2009年流入中國及香港的熱錢,分別達到1,670億美元及770億美元;2010年中國更成為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持有規模為177億美元)。在過去幾波大型經濟危機中,中國市場更成為國際熱錢的轉進對像,甚至引發了中國投資過熱的趨勢。

乘著經濟實力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正在擴張,將中國印象與認知元素融入生活,進而滲透文化層次。此外,中國最近也透過種種世界級活動的舉辦宣告崛起,2009的北京奧運;2010的上海世界博覽會,讓全球的目光都集中在東方,觀賞中國領銜演出的精彩好戲,當全世界都注視著中國時,台灣企業更有機讓自己揚名。

風險總是與機會並存,競爭者也不將只是中國大陸的企業,還包括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而這個概念,正是筆者要強調的觀念:「ECFA不是讓企業面對中國市場,而是讓企業面對世界市場」,循此主軸上提供企業以下幾項經營心法。

心法一:速度決勝,建立快速創新體系

要讓別人重視,首先自己要夠好,競爭的基礎還是在於自身實力,創新是當今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不管未來的市場在大陸或是在世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貼近市場,細緻反應市場需求。當科技發揮到極致全世界都開始追求人本精神的回歸,所以創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傾聽客戶需求。

這種傾聽不只是對市場上的消費者,更包含對企業的內部消費者。要使員工能認同其所產製產品的價值,才能讓消費者認同進而感動,就像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境界,讓生產者的意志能與消費者做連結,生產者的價值才能透過產品(服務)的使用而體現。而且現在的創新更講究速度,同一個舞台中的競爭者眾,稍一猶豫你的創新很快就變成別人的成果。

要適應這樣的快速創新體系,企業從內部各種流程就要具備快速競爭的特質,建議企業可以盡快建立內部的智財體系,將過去的生產、決策經驗都知識化,在生產面可以降低成本,在決策面可以加速流程。

而這些資產更是未來企業與其他企業結盟的資本。在產品開發層面,我們則期待企業可以重新解構自身的產品,加入想像力,把產品和消費者做更緊密的連結,當然,各種與消費者接觸的管道也要快速有效的應用,既使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製造者,也需要瞭解終端產品的應用可能與消費者趨勢,這樣才能幫助自身企業擴張競爭領域與價值,現在四通八達的網路系統是很方便的應用工具。

以智慧驅動企業生產,將產品帶入服務,當所有產品都注入服務精神,就可以讓服務連結生活並創造感動,這樣的感動是下一波競爭力基礎,現代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製造、智財與服務的緊密結合。

心法二:剖析對岸,深入了解政經邏輯

由於兩岸的經濟環境都受到政治影響當政府提出某一些重要的政策時,都期望這些決策有足夠的透明性、一致性與未來的可預性。充足與即時的訊息收集只是達成前兩項需求的基本功,隨著兩岸交流的密度提升,對於對岸種種政經情勢的認知也日益即時與通透。這只是對當下的理解,要預測期未來發展,企業必須對大陸政治意識型態有所認知,要從其歷史背景中去理解,把自己當領導思考才能預測其政策發展。

在台灣政經體系下成長的企業,對於對岸某些政策思維很難理解,可能會發現一些匪夷所思的政策作為,例如:很多無效率的過度人力投入,背後的目的是要消弭就業問題,又如:諸多「一步到位」的政策背後,是領導階層對於政績的迫切渴求,雖然讓企業們可能無法招架,但在政策與做法間總存在者可以轉圜的運作空間。

而這樣的思維除了在政經層次,若企業想要有長遠發展,更需要進入生活層次,如最近的富士康員工連12跳事件,體現的是大陸勞動階層的意識轉變,而經營者在理解上沒跟上腳步所產生的悲劇,而事件背後的官方反應,媒體運作,更是政經意識型態的展現。未來企業要與之合作,要多花一點心力來了解未來合作夥伴的成長脈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