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俗的問題,但并沒有幾個人能給出正確的答案。為此,對上百位百萬富翁朋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的結果很有意思。(注:這里說的百萬富翁是指凈資產在百萬以上,某人有一套150萬的房子,貸款只剩40萬了,就是百萬富翁,即使月收入只有5000元)

一、你打算怎樣將手中的100萬變成1000萬?

炒股指期貨,這個賺錢快……4%
投資房產,讓錢生錢……47%
自己創業或進行股權(股票)投資……19%
靠工資增長就能達到千萬……3%
100萬足夠花了,沒想過要變成1000萬……27%

二、你認為100萬變成1000萬需要多長時間?

一年之內……1%
五年之內……3%
十年之內……31%
三十年之內……43%
多長時間都不可能……22%

三、假如突遭意外,你的百萬資產化為烏有,你能做到在五年之內掙回1000萬嗎?

不可能……93%
努努力或許能……5%
肯定能……2%

100萬到1000萬缺的不是“0”

從上面這組調查的結果來看,百萬富翁們對于財富增長的路徑還是比較清晰的。大多數人(47%)認為房產投資是致富的捷徑,極少數人寄望于工資收入增長。這同時也說明很多人面臨百萬資產的降臨有點茫然,只要是2005年之前在大都市里買房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百萬富翁,但他們并沒有成熟的創富模式,由于房子幫助他們實現財富數量升級,所以仍把未來的財富命運押在房子上。

靠房產投資成為富豪確實是條捷徑,但在嚴重泡沫化局面下,這種創富模式在未來將面臨很大考驗,更何況不同的人有適合自己的創富模式,不能將偶然的因素視為必然。

看來,很有必要認真定義一下千萬富豪的概念:
千萬富豪不是擁有千萬財產的人,而是指擁有創造出千萬財富能力的人;
即使遭遇破產,也能重新開始,在一定時期內(比如5-10年)依然掙到千萬資產;
千萬富豪的成功是遵循一定的規則,一步步走過來的,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運氣在成功之路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絕不是全部,就如不能指望房價再漲10倍;

從上面的陳述中,你會發現身邊的這些擁有百萬資產的人大多還只是普通的中產,不能稱得上是“富翁”,因為他們不具備創富的能力。當一切歸零,就不知所措,只有2%的人相信自己肯定能東山再起。由于沒有成熟的創富模式,所以對資產從百萬變為千萬缺乏信心,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只有4%的人認為五年之內可以做到。

100萬向1000萬的躍進,真的不是只差一個“0”,而是差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也許很多人一生都不會錘煉出來。從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如果不具備這種能力,那么從百萬晉級到千萬只能是鏡花水月。

從偶然王國到必然王國

時勢造英雄,這話沒錯。但是把所有財富英雄的成功都歸于遇上了好時機,就有點“仇富”的嫌疑了。創造財富其實跟游泳、騎自行車一樣,是一種技能,只是這種技能更需要綜合的素質。你一旦掌握了該技能,輕易不會忘記,當機會來臨時能及時抓住。于是,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富人與窮人的差異不僅是在財富數量上,更體現在行為特征和思維方式上。比如窮人看見一件熱銷的商品就想著去搶購,而富人會思考這件商品為什么熱銷。窮人遇到風險和混亂的局面就想躲,而富人會考慮風險的背后隱含著怎樣的機會,自己能否抓住。當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接近富人,那么他致富就成為一種必然,因為心態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一生。

我們在聽別人成功故事的時候,常常會熱血沸騰,對成功者的傳奇經歷充滿敬佩,想到自己,就感嘆時運不濟,沒有信心取得同樣的成功。其實,成功者在夸夸其談的背后,每天也都在處理平凡而瑣屑的小事,一點都不精彩,而他們逐漸摸索出的創富模式卻讓成功變為一種必然。

比如像索羅斯這樣的成功投資者,有阻擊英鎊的傳奇投資經歷,人們只記住此類故事,卻不知道他是怎樣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獨特的一套投資模式。所以,當我們聽到他人通過投資賺取巨額財富時,會覺得很神奇,很偶然,卻沒有找到其中的必然性。

創富有多種類型,比如創業型、投資型、經營型等等。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創富模式,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模式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檢驗和試錯,直到最后的成功,這顯然不是偶然性的因素所能主導的。

財富不是瓦礫堆出來的

財富不是一組數字,而是一種能力,財富創造過程需遵循必然的法則。這樣的結論也許很多人并不認同。特別是在房價飆漲的當下,隨便拆遷一套大城市里的房子就能得個幾百萬,這算什么能力?

的確,畸形的房價也讓人們的財富觀變得畸形,甚至認為財富是用瓦礫堆積而成的。此種觀點首先忽略了一個事實,如果只把房子作為居住的場所,也就是看作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財富工具,因為沒有辦法通過它來創造新的財富。羅伯特·清崎就認為:人生的第一套房用來自住,這是很典型的窮人思維方式,因為窮人熱衷消費,而富人關注投資。

此外,把財富增長完全寄托在房產上本身蘊藏著很大風險。十多年來,中國房價的一路飚漲,與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環境有關,這得益于人口紅利與外向型經濟。但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邁過了“劉易斯拐點”,也就是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短缺的轉變。經濟學家高善文測算:從2003年到現在,農民工工資每年在以16%的速度增長,照此下去再過10來年左右的時間,保姆的月薪將達到18000元,很難想象未來中國經濟能承受這樣的成本增加。

中國經濟需要來一次“清算”以告別過去的增長方式,當未來伴著高通脹政府進行更嚴厲的宏觀調控時,或者經濟二次探底,或者擠掉房產泡沫。那時候,如今用“金磚”壘出的房產財富神話恐怕真的要變成一堆瓦礫了。

這樣看來,筆者身邊的百萬富翁們“水分”很大,最近對房地產的調控重拳頻出,更加深了對財富縮水的擔憂。房地產投資當然是創富的很好途徑,但這只是一種方式,而不是財富的本源。

財富的本源是信用

那么,財富的本源是什么?在現代經濟社會,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體財富的源泉都是信用,正所謂“人無信不立”。

這里的信用不能狹隘的理解為誠實守則,當然這點也很重要。華爾街的金融家們談不上誠實,可美元這種信用符號卻占據霸主地位。信用代表著一種能力,具體點說是吸納外部資源和整合內部資源的能力,當他人依賴你,你能給他人帶來利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然讓你的信用增值。

成功的企業有好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通過這兩類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持續穩定的創造財富,個人也是如此。商業模式包括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自由現金流結構及企業價值。以個人發展的角度看就是事業目標、做事方法、如何賺錢、具有怎樣的人際關系網、理財能力和品牌形象。而個人的管理模式可看作是對個人情感的控制和調動方式。

我們經常說成功的人有魅力,魅力值其實就是信用值,是整合內外部資源的能力、創富的能力。魅力與美丑沒有關系,馬云不帥,但當他發表演講,下面的聽眾想到他所做的事業時,會感受到他的魅力。走在大街上的巴菲特也就像一個糟老頭子,可他的這種木訥、沉穩與他在險象環生的金融市場上大手筆投資結合起來,呈現出獨特的美感。

馬云和巴菲特都有自己的事業目標定位,行事風格方法,最終塑造出個人品牌形象,連與之吃一頓飯都要花幾千萬,財富自然是以幾何級數增長。

馬云和巴菲特分屬于創業型和投資型(或累財型),雖然類型不同但都擁有持續創富的能力,在眾人眼中擁有信用,所以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富豪,他們創富成功是一種必然。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沒有巴菲特和馬云這樣的知名度,但他們擁有了創富的能力。他們的故事,對于因房價飛漲僥幸榮升為百萬富翁的人會有所啟示。從百萬到千萬、從中產到富豪,需要遵循一套必然的創富法則、需要不斷地增加自身的信用值,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數目上。

百萬資產帶來不了安全感、千萬才夠養老,在不具備創富能力之前,別說你有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