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交屆滿60周年的中國和印度關係一向緊張,但在3月下旬中國副總理回良玉訪問新德里後,將有新的變化。印度總理辛格已藉回良玉致贈的雙駿銀製迷你戰車回應,象徵金磚四國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可以齊力拉起全球經濟邁向復甦。
近幾年印度經濟愈來愈依賴中國,主要包括電信、電力設備,及多數破舊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但是,長期以來印度政府採取防堵措施,極力阻止中國公司越界在喜馬拉雅山興建油氣管和發電廠,害怕人民幣人為低估下的廉價商品。領土的緊張局勢也一直延燒,更讓印度不滿的是,中國與巴基斯坦建立了軍事武器供應同盟。
不過,在另一方面,中國官方也抱怨說,積極在印度大學設置孔子學院以推動中華語言和文化的行動,屢遭拒絕。快速成長的中國華為電信公司則抱怨,外國技術供應商在印度做生意愈來愈難。
為使中國和印度關係和諧,兩國政府已意識到建立更緊密貿易結盟的必要。過去 10年,中國快速成為印度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印度則已成為中國在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與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兩個經濟大國,兩者雙邊貿易額從 1990年的2.6億美元暴升到2008年的 520億美元,不到20年擴張了200倍。依中國方面的估計,2010年兩國貿易額將高達 600億美元,可以完全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印經濟的影響。
但兩國貿易流向流量極不平衡,貿易巨大赤字幾乎是一面倒地向中國傾斜。印度在2009年雙邊貿易434億美元中,有高達160億美元逆差。印度向中國的出口約70%是原材料,而自中國的進口都是價值較高的工業成品,因此嚴重打擊印度小型和中小型企業。這樣子的貿易扭曲問題,當然須要被提升到兩國高層會談議程中。
跡象顯示,北京當局已經深刻體悟,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占有全球將近一半人口的國家,應該建立緊密經濟夥伴關係,也的確需要平衡中國和印度的雙向貿易。中國副總理回良玉印度之行所正式提出的四點中印友好合作計畫方案,旨在刺激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鼓勵印度投資人與企業在農業、製造業和環境保護領域,成為投資中國和技術合作的夥伴。
印度方面也表示,中國應該爭取印度更多信任,沒有必要急於尋求參與如電信事業、港埠及其他重要基礎設施等敏感部門的投資;同時,更不必急著向印度推銷低技術勞工。南韓之所以在進軍印度時受到阻攔,就是因為三星和現代強力進犯了印度經濟,可以作為中國借鏡。
北京和新德里在貿易赤字不斷擴大、侵蝕兩國相互信任之前,確有需要坐下來共同排除彼此的非關稅壁壘。印度和中國都希望在未來的25年,兩國貿易能夠維持每年8-10%的成長。在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印兩國曾經並肩聯手對抗美國而取得勝利,因此希望在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未來能夠更緊密地攜手協力參與世界氣候、貿易,以至全球金融架構體系再造的多邊討論。
當東協AEAN加一、加三、加四的區域經濟整合大潮洶湧之際,金磚二大的中印兩國加速推進經濟緊密關係,對台灣至少傳遞了幾個不容輕忽的政經環境戰略訊息:
第一,兩岸ECFA的簽訂,越見時間上的緊迫性,馬政府必須要有當機立斷的決心與膽識,否則必置台灣經濟在亞洲無可立錐轉寰之險地。
第二, 中印經濟結盟對於台灣在兩岸產業分工上占有優勢的農林產業、資訊通信、機電電子製造、節能減排科技產品、基礎建設項目,以至最具未來性的生技醫藥及其應用產業,都會形成新競爭壓力。
第三,中印經濟結盟,對於台灣所面對的國際人才戰爭(talent war),尤其是英語、IT軟體及生技生醫藥人才方面的強力威脅與挑戰,更將造成台灣人力資本相對競爭力越趨劣化的新危機。
總之,最近中國與印度積極化政治敵人為經濟戰友的發展,可能對兩岸政經關係產生的衝擊,是絕對不容我們輕忽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