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被投資人視為利多題材,十三檔金控股今年來股價生龍活虎,人氣紅不讓,似乎說明了,不管MOU的實質利多何時實現,投資人打定主意「先買(卡位)先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十三檔金控股齊聲喊漲,漲勢卻強弱不一,台新金、國票金、國泰金、富邦金與永豐金等,狂飆猛漲;華南金、第一金、中信金、元大金等金控漲勢相對蹣跚,所透露的訊息耐人尋味。
證交所統計,在MOU加持下,金融類股指數漲幅今年嚇嚇叫,一月五日收盤六百零七點,本月六日收盤八百九十點,足足漲了二百八十三點,漲幅四成六。
個股來看,台新金最亮麗,年初只有五元多,如今市價逾十二元,漲幅逼近百分之一百廿。金融圈盛傳,陸資已鎖定台新金做為參股對象,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也籌足百餘億元,準備MOU簽訂後,搶買大陸二線商業銀行。
由於預期票券業開放條件將優於銀行,加上「體型」短小輕薄,國票金漲幅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排名第二。
兩岸即將簽訂MOU,台灣金融業者期待MOU能促使台灣金融市場質變,創造新一波資金行情。不過,反對簽訂MOU的人士堅信,MOU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將引來陸資「侵台」,陸資很可能灌爆或吸乾台灣金融市場。
花旗銀行(台灣)董事長利明獻形容,兩岸若簽了MOU,像在「一灘死水注入活泉」,創造了台灣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契機;不過大陸金融市場廝殺激烈,MOU只是開了一扇門,能否突破困局,全看各家金控有沒有競爭力。
亞太全球投顧總經理張夢翔也說,現在簽MOU時機有些晚了,但「遲到總比不到好」,過去台灣是外資進入大陸「踏腳石」;簽MOU後,將成為台灣金融業躍上國際舞台橋梁。
不過,立委羅淑蕾認為,MOU簽了之後,台灣金融機構在大陸發展雖可擁有與外資相同的「待遇」;但大陸辦事處就算升格為分行或子行,仍有設點門檻與業務限制,恐怕開門也做不了生意。
羅淑蕾說,MOU必須搭配ECFA才有實益,透過ECFA協議,讓台灣金融機構能以優於外資的條件在大陸做生意,才具實益;不過ECFA迄今協商情況不明朗,因此目前看不出來MOU有什麼實質利多。
股市名人朱成志指出,MOU之後還有ECFA,台資要過去,陸資也要過來,屆時包括台灣股市、銀、保險與證券商都跟著質變,MOU之後的台灣金融市場,「簡直是難以想像」。
以香港經驗來看,香港簽下CEPA(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六大銀行,控制香港兩成、約於新台幣八兆元的金融資產,也就是說,隨著兩岸金融解禁,陸資入股台灣金控、銀行將成趨勢。
不具名金控高層說,台灣人登陸目的在做生意、賺錢;陸資來台併購或投資股票,除了商業理由外,還可能摻雜政治企圖心。由於兩岸金融市場規模差距極大,台灣是小蝦米,大陸是大鯨魚,台灣如果未準備好打開大門,一旦大鯨魚入港,台灣的銀行還沒嘗到甜頭,股市、房市可能已先被陸資搶占地盤。
MOU通稱「備忘錄」,是兩國(或城市、機構等)往來時簽訂的國際契約,雙方依需求簽訂各類MOU,例如航空MOU、金融MOU等。目前最夯的是金融MOU。
MOU不具完整法律效力,但有實質約束作用。財金官員說,兩岸簽MOU,國人非常關注,且是雙方破冰之舉,外傳兩岸原本可能選擇到第三地新加坡簽訂金融MOU,但無法達成共識,因此可能在兩岸間選擇一地簽訂。
兩岸即將簽署的金融MOU協議,將包括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等共三項MOU,內容主要包括:資訊交流、資訊保密、金融檢查、持續聯繫等合作事項。
MOU簽訂後,台灣金融業即可赴大陸設立營運據點,有助國內金融機構進行區域市場布局。不過,MOU僅是台灣金融業到大陸營業的入場券;台灣金融業到大陸營運的「市場准入」條件,將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早期收獲中與對岸討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