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訪台,兩岸金融交流突然成為熱點中的熱點,特別是直航的議題成為定局,投資人都把期望轉向兩岸金融交流,期盼大陸的善意,讓困守台灣、股價重挫的金融股有了作夢的題材。
筆者上週發表「金融合併又要來了」一文,不少投資朋友來電討論,但是關心的焦點,幾乎都在討論大陸銀行會不會入股台灣金融機構,對於其他合併的可能則興趣缺缺。同時,我們也看到台灣投資人大炒具有兩岸金融交流題材的大型民營金融股,天天都是超過十五萬張的大量,幾乎每天都名列外資賣超第一名,超過十二%的流通籌碼在短短一周之內換手,堪稱是「陳雲林效應」的最佳代表作。
但是兩岸金融交流真的就要啟動了嗎?大家憧憬的陸資入股台資銀行,馬上就要發生了嗎?答案,恐怕會令投資人失望。
◆十大銀行行長訪台的夢幻破滅
我們回頭看看陳雲林來台的前一個禮拜,台灣媒體曾經大幅報導「大陸十大銀行行長將隨陳雲林訪台」,稱這是大陸金融界有史以來規格最高的出訪團隊,十大銀行行長將參加兩岸金融合作座談會,討論「開放台灣的銀行赴大陸設分行,兩岸貨幣清算、直接通匯業務,台資銀行入股大陸銀行、以及大陸銀行赴台設辦事處等議題」。
這個台灣媒體想像出來的十大銀行行長團,對中國大陸稍有瞭解的人都曉得,上述這個想像中的超級金融訪問團,實務上根本不可能組成,這些銀行,彼此屬於不同政治派系管轄,要整合成一個訪問團,需要把共產黨內各個不同的派系整合,而且,這些行長都是大老虎級的超級老闆,派頭大得不得了,平常在大陸根本瞧不上陳雲林一眼,怎麼可能一起排排站跟在陳雲林的代表團同進同出?
果不其然,兩岸金融交流座談會是開了,但是連個「副局級」的官員都構不上。
◆「一加四」的對台金融架構並無改變
至於十大銀行行長,則只來了三位。也就是說,北京對台金融政策「一加四」(工商銀行加上四家股份制銀行)的架構已經確立,這次江陳會並沒有特別的進展,只是禮貌性加了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展現北京的善意,如此而已。
兩岸金融交流的實際現狀,仍然停留在「小學一年級」的層次。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在金融交流座談會後的記者會說得比較實在,兩岸的銀行都希望在對方設立辦事處;兩岸至今尚未建立最基本的「貨幣清算機制」,兩岸的金融管理機構至今無法對話,因此需要建立金融監理機制做為互動的基礎,而設立分行,要等明年簽了金融備忘錄MOU之後才可能落實。
很慢,是不是?陳雲林在台北說得很具體,兩岸事務的推動「可以慢,不能停」,這是基調。特別是金融,代表著國家資金的流動,更是必須謹慎。
◆「穩健慢行」是金融交流的硬道理
然而,即使是國家主權已經確認,中國與香港的金融整合的腳步仍然緩慢。在中英聯合公報簽署後的十年,也就是一九九四年,中國銀行才開始在香港發鈔,九九年底,也就是回歸之後的兩年,才在投資銀行的規劃下重組成為中銀(香港)集團。在簽署中英聯合公報後將近十年,才有光大集團等國務院的公司,買了兩成港基銀行的股票,主要的目的並不是參與經營,而是協助上市。
台灣不同於香港,而且金融業相互入股投資,也早已成為市場的主流策略,但是千萬不要忘記,金融是國家的「戰略性資產」,不可能像三免五減半的加工出口業那樣,一下子門戶大開歡迎對方來投資,穩健、慢步前進是金融交流的硬道理,而且政策方向制定之後,就不會有戲劇化的轉變。摸清楚兩岸金融交流的虛與實,對於投資機會的掌握,才會進退有據。
兩岸交流只是台灣金融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上期所說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整併,以及民營金融機構大股東斷頭的危機,才是眼前迫切須要處理的課題,也是投資人不能忽視的機會與挑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