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光是執行力和創新力已經不夠了,想要在未來生存下去,個人和公司最需要的是「未來力」。
什麼是未來力?
「想像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彼德杜拉克這句名言一直被世人尊為金科玉律,以這個邏輯所寫下的公式就是:「未來=想像+創新+執行」。
過去一世紀,全球企業史是由「創新」與「執行」這兩件事所建構的,不管在商學院或各大企業,莫不拚命在「研發創新」和「執行效能」兩件事上下功夫,但如果我們回顧一個故事就馬上可以發現,「想像未來」這件事為何比「創新」與「執行」更重要了。
想像力
打贏世紀電腦戰
1975年比爾蓋茲創立微軟,那時他大學學歷都沒有,和當時學術界與各企業最頂尖的科技人才比起來,他也許在技術上仍然差一截;但是當時比爾蓋茲所想像的未來是「個人電腦時代」,而當時全球主流的電腦大廠所想像的未來卻是「大型電腦作業系統」。
當時電腦產業的大老們幾乎沒有人相信,30多年後的今天,是這樣人手一部電腦的時代,大家都認為電腦永遠會是需要一整個房間來裝的龐然大物,而且是像勞斯勞斯轎車那樣昂貴的奢侈品。
結果,比爾蓋茲用他對未來的想像力贏得了這場世紀電腦戰爭。試著想像,如果當年電腦大廠所想像的未來也是「個人電腦時代」,那今天全球電腦產業的局面也許就大大不同了。
同理可證,成功之後的微軟和Yahoo!對於網路的未來想像不同,也因此有了後來的Yahoo!,成功之後的Yahoo!和Google對於世界的未來想像也不同,所以有了今天的Google。30多年來,地球上有太多的故事證明「未來想像力」比「創新力」和「執行力」重要太多了,再會創新、再會執行,一旦想錯了反而後果更慘,愈用力,死得愈快,所以,關於想像未來這事,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啊!
「培養未來想像的創造力、建構未來挑戰的方法論、蓄積未來世界的思考與展現未來理想的實踐,從想像開始,進而去思考未來、分析未來,最後掌握未來、實踐未來。」政大校長、也是知名策略學者吳思華認為,未來力包含了對未來的想像、分析與實踐。
他也把這樣的想法導入一項由政大和資策會、工研院合作的學研專案裡,甄選了102位研究員,進行一項名為「願景2025,未來力實驗室」的未來想像工程,試圖為台灣的未來產業探路,從社會發展的脈絡和產業的成長軌跡進行這項研究。
「願景2025」的研究員絕大部分都剛從大學畢業不久,並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和產業的歷練,但吳思華認為這樣新生代的特質,正是這些年輕人進行未來想像時最重要的資產。
人性化
發想台灣新藍圖
吳思華說:「讓他們從人性的需要出發,完全沒有包袱地去思考和發想,未來的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生活和產業。」
「願景2025」這個團隊將以一年的時間,以這群年輕研究員為核心,結合政大和資策會與工研院等三方資源,走一條和台灣過去產業研發歷程不同的路,針對生活服務的軟產業分析與想進行像。
目前,這個團隊剛完成第一個月的成果報告,回顧了台灣過去60年的社會和產業發展,做為想像台灣未來的依據。
國外不少企業早已把管理未來的能力,當成是策略的一部分,曾經來台培訓過不少產業顧問的瑞典Kairos顧問公司就是以「管理未來」為主力產品。
未來力
左右產業競爭力
Kairos整合了各方實務與理論經驗,發展出一套預測未來的工具,並設計出一套研討會的方法,把這套工具和相關知識導入客戶的組織裡。
台灣學術界和研究界,有不少人受過Kairos的「未來力」訓練,但是上過這套課程的台灣產業界人士並不多。
「未來其實是可以靠一群人想像和管理出來的,只要方法對並且持之以恆。」Kairos的創始人Mats Lindgren常在研討會裡,用這句話來激勵和引導學員想像未來。
他說,歷史的時空就如同海洋,每一個趨勢都有跡可循,所以,「未來其實是有方法管理的。」
看來,不管未來是否能被想像和管理,從各種理論和實證看來,「未來力」這三個字已經無庸置疑,將成為下一波產業界競爭力的關鍵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