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豐國際投信旗下的寶鑽基金因資產池連結雷曼兄弟相關金融商品,投資人信心受影響,到昨(23)日為止,基金已遭贖回逾60億元,基金規模縮水至260億元左右。

兆豐國際投信總經理陳忠憲昨天出面喊話,表示該筆雷曼相關資產擔保商業本票(ABCP)已經暫時轉賣給兆豐國際商銀,寶鑽基金不再持有與雷曼有關的標的,投資人不會承受損失,請投資人放心,不必恐慌贖回。

不過,兆豐銀行吃下兆豐國際投信的雷曼相關ABCP,等於由兆豐金代替基金投資人承擔損失,而且兆豐國際投信接受寶鑽基金投資人贖回,也都是以面額計,對投資人有利,卻對銀行股東不利,引發外資法人不滿。

昨天外資不斷以電話向兆豐金表達關切,兆豐金股價繼續下挫,外資持股比率也跌破25%。

兆豐國際投信表示,旗下兆豐國際寶鑽基金持有一包裝商品,其中包含約新台幣10億元的雷曼兄弟中長期債券與8億元台灣債券,共計18.78億元。

兆豐金表示,為免雷曼風暴導致投資人大量贖回,影響兆豐國際投信流動性,原本兆豐金行文金管會,詢問是否由金控出面協助解決,金管會回函表示不宜,因此才由母公司兆豐金控決議,由兆豐銀以面額向該基金買入此筆包裝商品,即由銀行出面吃下雷曼相關ABCP部位。

陳忠憲說,由於金融業為特許行業,用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擔心影響市場信心與秩序,且投信不能借款,辦理增資則恐怕來不及。金控出手救援,是希望在內部解決雷曼風暴,同時也經過主管機關備查。

過去投信處理結構債問題的方式,也是由大股東出面承擔損失。兆豐國際投信承諾,將採取增資方式,一定會將這筆包裝商品拿回,其中清算過後的損失,由股東增資款來承擔,不會損及投資人及金控股東的權益。

經過轉售這個ABCP後,該筆基金不再持有雷曼相關標的,但據兆豐國際投信表示,消息曝光後造成投資人緊張,包含法人客戶紛紛打電話詢問,近幾日可能會有較大的贖回壓力。

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表示,兆豐國際寶鑽基金持有的雷曼債券,來自於民國94年底配合債券基金分流計畫,同意以ABCP方式處理結構債而來,當時前提就是兆豐國際投信必須出具承諾書,承擔未來基金若因此產生的損失,對基金投資人權益不會有損害。

兆豐金控與兆豐銀行為解決兆豐國際投信遭「雷」擊危機,招致外界質疑其破壞公司治理、隱匿資訊,早從去年兆豐踩到多檔地雷股,授信變呆帳;到次貸風暴乃至雷曼兄弟破產的利空襲擊,暴露出兆豐金與兆豐銀的風險控管大有問題。

兆豐金向來標榜人力素質、經營能力優越,獲利卻跌落公股金控的最後一名,過去兆豐金經營管理欠缺統合、各擁山頭、人事因循的危機,也浮上檯面。

某兆豐金高層曾在會議上公開說,風險控管只要達到主管機關的最低標準即可,令在場主管傻眼。

事實上,兆豐金控各子公司互不統屬、各自為政的情況一直存在,整個金控集團幾乎無整體風險控管可言,都是交由各子公司自己控管自己的風險。

兆豐銀直到現在都沒有設風險管理委員會,最近兆豐銀在次貸風暴後又頻遭「雷」擊,內部就有人直言,如果風控早點做、確實做,就可再降低交易雷曼兄弟相關衍生性商品的集中度,風險可以更分散。

今年兆豐金的獲利,估計大幅衰退七成,不單單兆豐銀行悽慘,兆豐證券在各金控券商中,虧損程度也是名列前茅,兆豐證特定部門幾乎年年賠錢,卻從來沒有主管因此負責過。

不只在兆豐證,兆豐金各子公司裡的許多人都是有背景、有靠山的「皇親國戚」,過去外界把焦點放在前兆豐金董、總鄭深池與林宗勇身上,只注意鄭、林二人帶來的子弟兵,其實兆豐金內部各關係企業,也經常聽到某某人與政壇某大老關係匪淺,當顧問也可拿半薪;某某人因為和某財經高官有關係,一路平步青雲的傳聞不斷。

儘管兆豐金認為,兆豐銀承接兆豐國際投信旗下寶鑽基金的ABCP,因為交易對象是寶鑽基金,所以不能算關係人交易,如此認定是否有技術犯規、游走灰色地帶的問題,可受公評。

此外,承接ABCP到期後,是否可以不要先行認列損失,兆豐銀和會計師的看法可能也有所不同。

不論如何,兆豐金無法統籌整合的問題始終存在,經營層應該好好整頓,改善績效,才能對股東交代。

兆豐銀行的前身中國商銀,為收購國際投信,足足等了三年,收購價也從每股52元腰斬到25元。不過,當初省下了10多億元的聘金,想不到後來因為解決結構債問題,兆豐銀行已經為了國際投信,損失超過100億元,還可能繼續擴大。這樁收購案的成敗,成為一筆糊塗帳。

過去國際投信擁有一檔ROC封閉型基金,坐擁金雞母,一度吸引中銀、富邦金覬覦,富邦金還曾因為不滿中銀收購價差別待遇,祭出反收購。不過,隨著債券型基金流動性危機爆發,國際投信因為高額的債券基金部位,成為重災區,最終還是由中銀以每股25元收購,持股增至約六成。

國際投信必須要解決債券基金分流問題,面臨重大虧損,中銀收購進來後立刻面臨減資彌補虧損、要再掏錢增資的問題,為了以證券化方式解決問題,當時中銀也向金管會切結,日後連結資產有損失,投信董事會要負責善後,導致現在兆豐國際投信把雷曼相關資產擔保商業本票(ABCP)損失轉嫁兆豐銀。

兆豐銀工會認為,上百億元的損失都是因為國際投信,但問題是國際投信債券基金部位龐大問題多,即使是當時國際投信經理人的問題,也沒人強迫兆豐銀去收購;收購後要處理結構債問題,也沒有人規定只能證券化,更沒有強迫證券化後兆豐銀還要去當保證機構,導致吃下虧損資產。

過去兆豐銀經營階層曾經因為壓低國際投信收購價,享受掌聲,因為證券化金融創新獲得激賞,不論現在還在不在位,結果也許是始料未及,但是對於股東來說,更重要的是檢討過去一連串決策過程中到底有什麼疏漏,導致次貸風暴爆發,向來穩健的公股行庫災情反較民營機構慘重?且日後是否還會重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